金融工作重点迎来新变化

把深化改革双向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中国经济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金融业将如何为实体经济做好服务?
    在近日举行的有着“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之称的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来自“一行两会”等政府部门、金融市场、高校的与会人士共议金融改革开放,为金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与会人士认为,深化金融改革才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工作重点转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会上指出,中国金融业追求的更重要的是高质量、高效率、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
    易纲认为,在新时代,与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相比,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还有很大空间。竞争体现在金融是多元化、多样化的,有许多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市场上需要的绝大多数金融服务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的,所以必然要引入竞争,要竞争就必然要开放,对内、对外都要开放。相信通过竞争,中国的金融业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据了解,截至2017年末,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总资产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为1.3%,2007年是2.3%。虽然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但是他们发展的速度要慢于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的整体发展速度,所以其比重是下降的。目前的境外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份额是1.8%。
    易纲认为,这些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远远低于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他补充道,“金融业进一步开放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易纲对“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提出三条原则:第一条原则,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要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这样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和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三件事要互相配合,共同推进。第三条原则,金融的开放程度与金融监管能力相匹配原则。易纲称,在开放的过程中,金融管理部门一是要加强依法金融监管,二是要坚持持牌经营。”
    新阶段急需提升监管水平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认为,实体经济经过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十年的调整,对金融的依赖程度,以及与金融融合的程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金融和金融界各种各样的介入。
    金融监管部门到了新的发展的历史阶段,必须跟得上这一轮金融的发展。“坦率地讲,金融的发展我们已经超过了监管的能力,监管本身就是一个行业,我认为现在金融监管的能力跟不上,落后于金融发展的速度。”李稻葵表示。
    李稻葵认为,中国这一轮的对外开放,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高。过去的开放是引进外资、搞贸易,今天是带钱出去搞“一带一路”。基于以上,金融监管部门必须要跟得上这一轮金融的发展。“
相关部门应加强投资者保护
    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难免会集聚诸多不确定风险,与此同时,易刚强调,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消费者的保护。
    易纲认为,在消费者保护这个问题上,内资和外资也是一视同仁的,都要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让消费者知道应该承担的风险和后果。
    金融的服务并非越复杂越好,相反有效、精准、适合才能深得消费者的需求越好。易纲建议,投资者要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理念,要加强风险意识,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时候,要注意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果你看到一个投资机会,有一个两位数的收益又能保本,你一定要小心,了解它投资的是什么项目才能够有这样的结果。”易纲表示。
    他认为,金融管理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推进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完善个人信息的保护,严格依法监管,严格执行金融市场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