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商联(商会)副会长陈进林:

传承与教育结合续写陶瓷梦

作者:
    走进北京陶瓷艺术馆的大厅,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温瓷鼎--“和谐盛鼎”。该瓷鼎净高231厘米,最大直径171厘米,采用传统手工历时两年制成。鼎身镌刻着六十名海内外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六十幅以“和”为题的四字祝福,这些书法题字以碑刻套色青花的形式共同组成了主题纹饰,在浮雕祥云的映衬下,彰显中华文化内涵,字字珠玑,奕奕生辉,堪称镇馆之宝。
    北京陶瓷艺术馆占地近万平方米,设置了陶瓷博物馆、工艺科普厅、综合展览馆、陶艺体验馆、陶瓷原创馆、陶瓷生活馆、国学堂、课程活动区、科学探案馆等九大功能区,展区和藏品巧妙地将古代陶瓷文化和现代陶瓷技术相结合,将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经常会有学校组织学生到艺术馆参观,带孩子们了解陶瓷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在“体验式陶吧”里享受陶艺创作的乐趣。
    看着一拔拔学生来访,最后捧着亲手制成的艺术品欢快的离去。总会让艺术馆的主人、闽龙集团董事长陈进林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为此,他花费了不少心血,经历了很多曲折……
    “买陶瓷,到闽龙。”十几年前闽龙集团在京城陶瓷供应商中颇有名望,有着令人羡慕的辉煌。在企业发展如日中天之时,陈进林看到了陶瓷文化本身的魅力,经过一系列的筹办他于2008年建起了闽龙陶瓷艺术馆。就在艺术馆经营刚步入正轨之时,一纸拆迁令不仅“砸掉”艺术馆的生意,也让陈进林“将产业与文化相结合”的美好的愿望又回到了原点。
    然而,这并没让陈进林停止对陶瓷文化热爱与研究,在传承陶瓷文化的道路上他风雨无阻地前行。一直以来,他认真学习政策形势,就如何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付诸企业发展的实践,如何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的过程中将陶瓷文化传承并发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4年,陈进林果断决定在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中再次扬帆。2015年秋天,在政策的扶持下陈进林创建了北京陶瓷艺术馆(以下简称艺术馆)。建馆之初,陈进林明确提出,要把围绕国家科教兴国和文化强国战略,立足首都功能定位作为艺术馆的发展方向。要秉承“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科教平台,树立文旅品牌”的宗旨,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创意体验平台;形成了以陶瓷文化为核心,集教育、科技、旅游等元素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开展以“陶瓷+”为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学习传统文化、了解陶瓷科技与艺术、感悟陶瓷魅力的理想空间。
    两年多来,艺术馆开展了“一带一路·陶瓷艺旅”活动,途经西安、新疆等地,行程5000多公里;召开了“陶瓷发展高峰论坛”;向全球征集陶瓷卡通形象以及卡通作品;多次举办陶瓷名家展览,还与全国文联合作,建立了“国礼馆”;举办了“陶瓷文化旅游节”,建立了主要由各产瓷区企业组成的“陶瓷旅游联盟”,开通了“京赣闽旅游专列”等等;为促进陶瓷与文化相融合还建立了国学堂,定期举办陶艺体验、茶艺书法、非遗展示等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在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的过程中,艺术馆把陶瓷文化的传播与中小学教育有机结合,为了配合北京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的教育和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艺术馆开设陶瓷科技与艺术和非遗传承的课程32门,有近8万名中小学生(含社会公众)到北京陶瓷艺术馆参观学习。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闽龙集团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艺术馆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北京市校外教育先进集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称号。
    陈进林说:“是国家的政策为闽龙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也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忘初心,继续奋斗,甘于奉献,回馈社会,把陶瓷文化事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做出享誉全国、驰名世界的影响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续写“陶瓷梦”是陈进林的美好憧憬,也是他不懈追求的动人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