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记者近日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了解到,为了让更多贫困地区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能够进一步接受职业教育,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通过教育扶贫“拔穷根”,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日前,越西县教育局与东莞市宏达职业技术学校达成共识,由越西县当地中学与东莞市宏达职业技术学校对接,越西县的初中毕业生可自愿前往东莞宏达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教育。
2018年5月6日,四川省越西县中所中学与东莞市宏达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这一探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教育扶贫需要精准发力,也需要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根据合作协议,东莞市宏达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将拿出50-100个招生名额,在校期间由爱心企业家帮扶,不仅减免学杂费、提供生活费、往返路费等,还提供日常的关怀,帮助学生更快融入东莞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毕业后,既可以进入学校合作企业就业,也可以自主择业或返乡创业。
据越西县教育局局长袁智介绍,越西县每年的初中毕业生主要通过就读普通高中、职业高中、“9+3”学校等方式升学,但仍然有部分同学没有继续学习,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希望有更多学生能够继续接受教育。
同时,广东省也是越西县的劳务输出大省,东莞、广州、深圳等地是越西老百姓外出务工大市。学生在东莞市宏达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所需的一切费用由爱心企业家负责,不会给家庭带来负担。
“这样的社会帮扶模式,使更多越西的贫困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不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学校招生名额限制等原因,过早进入社会就业,也能前往东部发达地区开拓视野、学习一技之长,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袁智说。
只有聚焦教育扶贫精准发力,贫困地区才有希望,扶贫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突破。对此,越西县宣传部长木色加甲告诉记者,与东莞市宏达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响应了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的贫困村走访时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指示,创新帮扶模式,激活社会参与,扶贫先扶智,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加快了越西脱贫攻坚的步伐,也为越西的长久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东莞宏达职业技术学校董事长刘瑞玉表示,学校联合爱心企业家,接收越西县有求学需求的青少年入学,旨在为2020年全民脱贫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为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持久的生命力。学校以国学教育为特色,采用校企共育的培养模式,每一个专业有五、六个战略合作伙伴;在校期间,学校还会引导学生参加成人考试,以获得大专等更高学历,确保每一个学生在校能学到一技之长,毕业能安排一份优质高薪的好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场精准扶贫的宏大工程中,教育具有“授人以渔”的重要作用,但社会资源和力量如何介入与参与精准扶贫,东莞宏达职业技术学校与越西县教育局大胆地探索帮扶新模式,为新时期教育扶贫提供了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