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风波”面面观

作者:
    中兴通讯被美禁售芯片等核心技术,被称为企业的“灭顶之灾”,由此也引发社会对“中国芯”等高端核心技术创新缺乏的聚焦关注、探讨与反思。话题由“中国芯”到生产芯片的设备半导体生产企业等等,事实上“我们不仅缺芯,甚至连生产芯片的设备,也被美日欧的少数企业所掌控”。
    有分析尖锐地指出,“中国高科技严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基本就是集成组装代工企业,拆开任何一个可以称得上高科技的装备,看看它的芯片是谁的,看看它的关键部位材料是哪里生产的,一目了然。关键是离开了那20%-30%的核心产品,高大上的东西瞬间变成一堆破铜烂铁。”
    一个小小的芯片,就可以对一个百亿美元的企业甚至整个行业“一剑封喉”,各种反思的声音此起彼伏,如对高端核心技术的资金投入缺乏、不重视核心技术的创新、缺乏核心技术产业政策性引导、缺乏对技术人才的激励、更缺乏持续经验积累的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育、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创新的包容,更缺乏满足创新资金需求的渠道等等。有评论指出,振兴“中国芯”,需要解放思想、尊重人才。更有企业家认为,财产权保护的缺乏,创新缺乏根本动力。这是一个涉及深度人性的话题,值得探讨。
    或许中兴被美禁售芯片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首先它激发了舆论普遍理性求真的反思精神。这是目前社会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可能真正推动社会创新与发展进步;其二,它可能真正引发人们对社会缺乏创新,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创新的探求与追问,由此推动思想不断开放理性与解放;其三,或将真正激发社会进程,迎来一个创新的时代。
    据了解,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海关总署数据显示,集成电路进口额从2015年起已连续三年超过原油,中国每年进口芯片金额在2000多亿美元。
    出口禁令对中兴来说是灾难性的坏消息,但对我国国产芯片企业发展来说却是天大的利好,中兴事件将极大地刺激中国出台各种政策并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投入。业内人士分析,在芯片设计方面,难点在于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问题;“存储器的市场垄断程度之所以很强,就是因为三星、SK海力士、美光这些国外存储器巨头在芯片知识产权方面的储备十分雄厚,新进企业很难完全跨过这些企业的知识产权去生产自主化的存储器芯片产品。”
    目前大量优秀技术人员在创业,也有优秀的芯片设计公司不断出现,但他们最为缺乏的是资金,集成电路大资本主要集中投龙头企业,对新兴企业缺乏关注。如何让资本市场或者社会资金为真正核心高新技术企业输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高端核心技术缺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更是一个行业或者整个国家产业战略政策的问题。目前中国GDP全球第二,但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却排在20名之外。有观点称,中国的技术之所以上不去,就是因为教育没有上去。长期忽视基础研究,忽视技术创新,同样也忽视对独立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发表演讲:“当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这个国家一定出了大问题。”不能不承认,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培育的系统工程,政府战略上的重视、产业政策上的引导、社会尊重创新的氛围、保护创新的机制以及个体创新能力的培育等等都是极其重要的。
    当然,对于发展芯片产业,还有不同的声音。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指出,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吴敬琏称,他曾经在信息咨询机构里面工作过,芯片问题其实一直是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并不在于给没给钱。三年前建立的半导体芯片基金规模是4000亿,像清华紫光一连串收购动作也是想在芯片发展上建立丰功伟绩,但是效果并不好,还有许多深层问题亟待讨论解决。可见,创新发展核心高新技术,该有什么因素来决定主导,这还是一个问题。(何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