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全资收购摩拜演绎资本大戏

共享单车合纵连横是互联网业缩影

作者: ■本报记者王洋

    一个北京雨夹雪的夜晚,摩拜的未来去向有了定论——美团。一位接近摩拜的知情人士称,当晚9点,摩拜股东大会在嘉里中心进行,最终的投票结果刚刚过法律认定的投票数,摩拜被美团以27亿美金“拿下”。
    随后美团创始人王兴以一封内部信,使前一天一直在坊间流传的消息落地成真。此次收购后,摩拜单车将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但是,一名参与了摩拜后期融资的投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这个方案不是所有股东都满意,因为估值没比上一轮融资时高多少,“但我们还是选择往前看,接受美团、摩拜强手联盟的结局。”
    对于此次美团与摩拜的“结合”,业内人士认为,长远来看,横向获取流量,或者叫“规模”或许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平台的生命力,关键能否生存,还要纵向向前端即生产端延伸,成为一种更高效决策的生产工具。
    并购闪电战
    对于不少参与并购当晚投票的股东而言,他们也是在当天早间才确认了摩拜在卖身美团的消息。
    据一名摩拜股东讲述,4月3日上午10时许,摩拜董事长李斌召开了一个电话会议,参会的有摩拜董事和观察员。李斌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替美团收购摩拜的方案争取更多支持。
    李斌是出行领域的大佬级人物。他创立了易车网,并带领公司成功上市。他还是蔚来汽车的创始人。作为摩拜的天使投资人,李斌同样是灵魂人物:是他给了摩拜启动资金,也是他为摩拜搭建了早期的创业团队:胡玮炜出任公司总裁,王晓峰出任CEO。
    当李斌通报美团收购摩拜的方案时,不少股东开始意识到,这可能已经是个很难反转的方案了。
    记者经过整理发现,在摩拜卖身美团之前的股权结构中,腾讯持有约20%股权,是摩拜最大的外部股东;李斌据信仍持有摩拜超过8%股份;A轮和B轮投资者愉悦资本持有6%股份。粗略估算,在股东会召开之前,支持摩拜卖身的股东已经有35%的基本盘了。
    腾讯同样是力主摩拜“卖身”美团的,据说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为此还牵了线。一方面,摩拜烧钱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美团收购可以提升估值空间。作为两家公司的重要投资方,这一出一进,腾讯是划算的。
    而腾讯和李斌的态度,对相当比例的创投机构都有影响,因为不少机构本身跟它们在其他项目上也有合作。如愉悦资本,它本身也是易车网和蔚来汽车的投资方,类似这样的股东,很难在投票时站到李斌的对立面。
    共享单车属于重资产行业,在正式盈利之前,主要依靠融资输血。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平台消耗都很大,如果没有后继融资的话,就无法撑下去了,摩拜和ofo就均有融资需求。再加上前几轮风投资金也有退出的意愿,对于创业者而言,毕竟市场变化莫测,做大了卖掉也是一种出路,只要是遵循游戏规则,股东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协商、决策,都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同时,如果美团从投资的角度去做增资,原本在摩拜内部利益不统一的股东会被继续锁死在这个位置上;如果股东们甚至团队内部各有各的想法,摩拜整个公司内部形不成合力,这种不和谐和不同步会阻碍摩拜的长期发展。因此,通过并购统一思想和解除牵绊——该退出的退出,该继续前进的继续前进,或许,这才是最合适的方式。
    资本的“场景补充”
    谈及当年滴滴快的的合并,马化腾曾表示:“滴滴快的两家互相顶住,千万元级别的烧(钱),最高一天花了4000多万元,想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给马云打了个电话,后来滴滴快的合并了。”
    换句话说,滴滴对快的的胜出只是资本“不想烧钱”的结果,而不是某一方获得了技术优势的碾轧。同理,美团对摩拜的收购也是如此。如果说共享经济里每个生产者不是员工,而是一个“调度单元”,那么每个CEO也是同样的“调度单元”而已。平台最核心的是规模、巨大的流量,但对于“流量帝国”阿里、腾讯而言,这些服务平台只是“场景”。
    从美团收购摩拜而言,腾讯也不是那么“佛系”,怎么烧钱都行。从目前看,共享单车不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商业形态,即使摩拜接入嘀嗒、首汽,上线共享汽车成为大一统出行平台,腾讯也不需要一个这样的新“滴滴”。
    并入美团的摩拜会成为一种什么“工具”,目前尚不可知,但可以看到,腾讯也在逐步强化对场景控制及资源再分配。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摩拜和美团大出行服务体系的这种互动,也能够让共享单车这个独立价值还不够完整的商业模式,通过协同效应形成闭环——这或许也是共享单车能够更长久存在意义。
    而对摩拜的创始团队而言,他们现在所开创的事业,在未来还将继续向前发展,并且进入生活服务领域这个更大的格局。另外,对于摩拜的一些早期股东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他们的退出,意味着摆脱了被不断锁死的命运,某业界大佬私下评价说,“这比某些公司的股东继续被锁死已经好很多了。”
    虽然说,共享单车当然还面临着经营运作瓶颈等一系列问题,但对未来美团出行的布局意义重大。相比付出的成本,美团获得的收益其实还是比较划算的,它在未来更大的竞争格局里边抓住了有利的场景和入口。
影响产品决策才是真护城河
    生产者不会为平台额外投入,投资人也不会为平台无限期烧钱,平台是不是只是聚沙成塔,说没了就没了呢?滴滴与美团的补贴大战,是否依然是当年滴滴快的合并一样的结局?
    服务业的持续生命力在于运营细节,1000个司机与10万个司机的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服务业一直是“小散乱”状态的原因。但共享经济能形成一个聚合平台,滴滴能成为一家全国性打车公司,美团能成为一家全国性外卖平台,因为有一种全新的管理手段——大数据。
    前面提到的评价体系,就是大数据的一种表现手段。各家打车平台都会做“热力图”,引导与调度司机更有效接单。数据越大,运营细节越精准。但这毕竟是动态数据,对于滴滴、美团而言,需要找到大数据另一种影响供应端长期决策的方式。
    也不是所有号称高频流量入口的大数据都是真的有用。美团的slogan是“吃喝玩乐全都有”,滴滴的slogan则是“让出行更美好”,从这个角度讲,美团收购摩拜,一个被王兴称之为“少有的原创设计品牌”,显然跟吃喝玩乐很难关联。从吃喝玩乐的战略性来说,美团应该延伸商户端的决策,包括财务管理,门店运营乃至选址。摩拜作为短途通勤接驳的主要工具,与商户的关联价值并不明显。同样的,滴滴外卖也不改变“美好的出行”,这更多是防御式的“佯攻”。
    但美团打车则是合理的延伸,打车是用户选择到店服务的合理延伸,更关键的是,它可以成为供应端的数据支撑,比如餐饮门店选址决策;而滴滴做小桔充电、无人驾驶,则是影响汽车主机厂生产制造的数据参考。不同于美团打车司机端相对简单的接单页面,滴滴车主端还有保养维修、加油保险的车生活服务,这也是双方对于数据不同需求,对于上游延伸的不同策略选择。
    共享经济是生产者新的组织形态,这是第一步,而滴滴、美团的终极形态,也许是形成一种更高效决策的生产工具:后端的流量,大数据最终通过前端生产决策,产生真正的商业价值,或者叫社会总财富。
    甚至有业内预测,美团继打车之后,在出行市场加大了投入,实现了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等的完整布局,从而有实力与滴滴展开全面对抗。如此,在美团通过无边界扩张模式一手构建起来的生态系统里,交通出行与生活电商形成了闭环,能够达到更融洽的发展。未来,美团有很大概率晋升到与BATJ同一级别的地位。
    在被收购的这个十字路口,或许恰如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所言,摩拜被美团收购并非终点,乃是一个新的开始。共享单车的合纵连横,乃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缩影。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持续迭代升级,共同推动互联网产业繁荣发展,亦给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