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河南省济源市工业转型发展大会回眸

作者: ■聂巍
    改革开放40年来,济源历届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明星企业。豫光集团连续九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豫光集团、济源钢铁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行列;万洋冶炼、金利金铅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济源钢铁、万洋冶炼、金利金铅、金马焦化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行列;豫光集团、中原特钢、清水源科技、金马能源等4家企业实现上市。
    
    跟随春天的脚步,生机盎然;满怀发展的期冀,步履铿锵。日前,河南省济源市召开了全市工业转型发展大会。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凝聚共识、振奋信心,激发激励全市工业企业创新创造精神,吹响了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亮点一:明确转型路径
    “济源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强。工业是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和主导力量,对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支撑和引领的重要作用”。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工业转型发展,以重点产业攻坚带动工业转型发展,以有效投资支撑工业转型发展,以最优营商环境保障工业转型发展”。
    “我们要奋力谱写新时代济源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在讲话中对济源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新时代济源工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张战伟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转型路径——深化和坚持工业强市主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中求进推进“两减三进四改造”。“两减”,即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减少低效低端的产业。“三进”,即加快推进延长产业链、壮大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四改造”,即技术改造、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治理结构改造。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来进一步做好全市工业转型发展的总体规划。各企业也要用新发展理念来谋划好自身的发展,强优势、补短板、降成本、防风险、守底线,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研究市场、整合资源,建一流企业、创一流业绩。
    亮点二:民企再拔头筹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猛发展,撑起了济源的“经济大厦”,并且成为中原经济区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高度发达是最大的特色: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GDP贡献率达69.5%,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达87.8%,税收贡献率达88.4%,还提供了9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6%的新增就业岗位。2家企业连续四年入围“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继续入围河南省超百亿民营企业,入榜数量居全省第三名。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77.3%,高于公有制占比54.6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长9.2%,快于公有制增速1.3个百分点。可以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队伍不断壮大,总量快速提高,已经成为推动济源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会表彰的2017年度纳税和科技创新先进企业中,95%为民营企业;表彰的10个优秀企业家中,9个为民营企业家;表彰的10个新锐企业家中皆为民营企业家。在促进济源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民营经济表现抢眼、再拔头筹。
    亮点三:梦想春天启航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水处理生产基地之一,23年来已获专利61项,制订了6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济源市工商联副主席、河南清水源董事长王志清在做典型发言时充满信心地说,2017年公司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建的“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已投入使用。我们力争3至5年内将其打造成国家级研发中心,持续开发新产品,持续成为行业领航者,做有益社会、服务全球的百年企业。
    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田发言时说,2017年河南济钢以“增产增效,结构调整”为中心,加快转型发展,实现销售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了公司“改制16年,纳税60亿”的奋斗目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的2025制造总体规划中,以打造绿色低碳现代化企业为己任,将企业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精品优特钢生产基地,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梦想春天绽放,新事业春天启航。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济源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董亚丽说,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要按照大会部署,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引导全市民营企业专注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助推民营企业创新转型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高质量发展优化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变革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