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301调查报告歪曲《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专家谈中美贸易争端
作者:
■张辛欣
针对美国301调查报告情况以及近来美国频频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中国多位制造业领域专家近日一致表示,301调查报告不实,不要误读《中国制造2025》,不要误判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心。
美国301调查报告不实
美国于近日公布301调查报告,认定中国使用合资要求、股比限制和其他限制强制或迫使美国企业转让技术,对美国企业的投资和活动施加了实质性的限制和干预等。这份调查结果引发业内专家抨击。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说,通过自主开发还是商业合作获得技术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中国政府没有限制性规定。“强制技术转让”纯属无稽之谈。
针对报告提出的中国对美国企业的投资和活动施加了实质性的限制和干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张雅林说,中国绝大多数一般制造业已实现全面开放。中国政府已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各部门、各地方出台排除、限制竞争政策进行制度性约束。
“在中外企业合资合作中,外资企业的综合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巨大的市场为其带来丰厚的收益,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由此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全球竞争力。”张雅林说。
对《中国制造2025》存在误读和歪曲
专家认为,这份调查报告或明或暗指向《中国制造2025》,美国拟征税清单所列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基本重合,这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严重误读和歪曲。
“中国为顺应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趋势和自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而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却成为美国发起贸易争端的依据,令人匪夷所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中国制造2025》本身并没有违背任何原则,只是美国为达到其遏制“中国制造”从大向强的转变寻求的借口而已。
面对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纷纷推出自己的“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作为工业大国,也在积极应对挑战,推进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是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重点,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产业规划。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说,《中国制造2025》坚持市场主导,无论是一些指标要求还是学界专家编制的目标,都不具有任何强制性,也没有与政府的相关政策、资金投入等挂钩。同样,中国政府必然以开放心态、创造开放环境来推进《中国制造2025》。
“如果这样一个规划也被当成贸易争端的依据,那么这种争端的实质就是想剥夺中国的发展权,一种赤裸裸的‘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单边霸权主义。”黄群慧说。
不要误判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心
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主要来自于创新投入的增加和综合竞争优势,不是由技术转让带来的。中国也将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用一以贯之的信心和恒心务实创新。美方不要误判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心。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熊梦说,中国在研发领域的高强度投入和产出、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等促使中国产业竞争力水平快速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消费市场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制造”也必将进入新阶段,加快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培育新动能,寻求价值链平衡。
“中国制造业将直面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步伐,排除干扰,朝着制造强国这一目标坚定前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说。
财经专家表示:美升级对华贸易摩擦将伤及自身
多位财经领域专家近日表示,美国外贸长期持续逆差主要是由于低储蓄率、美元本位等结构性原因,而其一再升级对华贸易摩擦,将打击美国内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并伤害普通投资者和百姓的利益。
“评判一国外贸是否平衡不能只看单边,要看总体情况。”在此间举行的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中美贸易研究媒体交流会上,CF40高级研究员哈继铭说。他表示,从全球角度看,目前中国贸易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例不到1.5%,而美国贸易长期失衡,和全球一百多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贸易逆差问题,这背后有多重因素。
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分析认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对外贸易就持续逆差,这主要由美国储蓄率较低、产业空心化、美元本位等结构性原因所致。此外,美国限制高新科技行业出口,尤其限制相关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也是其贸易失衡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会专家们表示,中美贸易争端不仅仅是贸易问题。美国单边挑起的贸易争端,将对其本国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华尔街股票在下跌,但是损害的是全美老百姓利益。”哈继铭说,因为美国股市中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在股市中占据很大比例。而考虑到美国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和作用,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将反过来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威胁和风险。(王希于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