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零售业务成为高速增长点

商业银行2017年报陆续披露 业绩向好态势明显

作者: ■本报记者郭钇杉

    从3月中下旬开始,商业银行相继开始披露年报。从目前看,银行2017年业绩向好态势明显,净利润增速普遍提升,不良贷款有所下降,零售业务成为高速增长点。
    有分析认为,2017年业绩驱动因素的变化与金融监管加强后的业务导向变化有关,净息差回升,一方面,去杠杆下资金面收紧,存款获取压力较大,一般性存款向大行集中度提高,四大行的成本优势凸显;另一方面,资产由表外回归表内,非标转表,企业信贷资产利率回升,对于资产端定价能力强的大行而言,资产价格提升也较为明显。
    净利润普遍提升
    对比两三年前的上市银行业绩,可以看出,2017年盈利增长大幅改善。具体来看:中国银行201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37.61亿元,同比增长0.39%;工商银行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6756.54亿元,同比增长9.92%;建设银行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6216.59亿元,同比增长2.74%;农业银行201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370.41亿元,同比增长6.13%。
    盈利的推动因素,主要在于息差回升。工商银行2017年净息差为2.22%,较2016年上升6个基点,在净息差带动下,该行2017年利息净收入增长10.6%,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71.9%。其他四家银行的净息差水平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带动利息净收入增长,农业银行的幅度达到11%。
    “领先的息差优势驱动农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由负大幅转正,2017年净利息收入同比大增11%(2016年为-8.7%),带动业绩逐季向好。”有分析判断,农行息差企稳回升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高存款占比的负债结构,2017年该存款同比增长7.7%,占总负债比重高达82.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5%。
    不良贷款齐降
    2017年,五家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实现集体下降,拨备覆盖率全线提升。财报显示,2017年,工、农、建、中、交五家银行不良率分别降至1.55%、1.81%、1.49%、1.45%和1.50%,同比分别下降0.07%、0.56%、0.03%、0.01%和0.02%。
    对于资产质量的改善,各家银行均称与加快不良贷款处置有关,清收处置手段包括催收、重组、核销以及打包转让等,以化解存量风险,压降不良贷款规模。
    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最近三年来,工行每年拿出700亿元现金用于不良贷款处置,三年时间有效处置了近6000亿元不良贷款。“工行去年不良率、逾期率、劣变率、剪刀差几个关键性指标都出现较大幅度改善,不良贷款率近五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大型银行的不良生成放缓,且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为缓释拨备计提压力,释放盈利空间提供可能。财务数据显示,大型银行2017年的拨备覆盖率普遍提升。
    交通银行董事长彭纯用“关键时期挑战不断、压力不减”来形容,“2018年所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在金融去杠杆、防风险的大背景下,部分领域、部分企业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大,市场资金仍将维持偏紧状态,流动性管理和负债发展仍将面临较大压力。要通过转型降低风险成本、资本消耗和营运成本,以期经受住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
    零售业务成为高速增长点
    从已经披露的银行的财报看,零售板块已经成为新增长重要部分。以招行和平安、中信等银行来看,在零售业务上都实现了预期的增长。
    2017年招行零售营业收入1062.21亿元,占全行营业收入的51.29%。其中零售净利息收入693.28亿元,占零售营业收入的65.27%;零售非利息净收入368.93亿元,占零售营业收入的34.73%,占全行非利息净收入的55.81%。2017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营收占44.14%,同比增长13.55%;零售业务净利润占比为67.62%,同比增长26.4%,而批发业务净利润同比下降22.17%。
    中信银行2017年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54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03%,占该集团营业净收入的34.68%;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341.72亿元,比上年增长39.69%,占该集团非利息净收入的59.88%。
    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表示:“我们顺应形势变化,适度控制业务规模,将信贷资源向零售业务倾斜,主动压降同业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使全行大类资产配置更趋合理。”
    建行行长王祖继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要坚持零售优先战略,推进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年报显示,建行2017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21万亿元,增幅达17.50%,余额居同业首位。信用卡累计发卡突破1亿张,实现消费交易额2.62万亿元,贷款余额达5636.13亿元,客户总量、贷款余额、活动商户数和资产质量等核心指标保持同业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