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一些列问题依然困扰着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庄河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增添了许多难题。如何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成庄河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精准扶贫任务,打赢扶贫攻坚战,是现阶段政府及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庄河市工商联结合本地情况展开了相关调研。
现状及原因
大连市以完善的民政低保兜底保障,确保全市农村人均收入高于3080元的贫困标准,在此基础上自加压力,将人均收入低于10000元的128个村列为大连市低收入村,成为大连市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庄河市55个村被纳入大连市低收入村名单,共861个屯17.6万人口,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下的10万人,占比56.8%。2015年,庄河市低收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是主要来源,占收入的47.21%;其次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收入的43.93%;转移性收入占收入的8.86%。预计到2020年,庄河市低收入村中,3.6万人可发展设施农业、水果、休闲旅游等家庭经营项目,3.9万人通过工资性收入确保收入稳步增长。
低收入成因主要有:一是自身条件缺欠。因老低收入有2.7万人,到2020年,现有收入低于10000元的人口中将有4.2万人在60周岁以上;因病、因残低收入有2.1万人;因学低收入有4000人。二是外部客观原因。因生产要素缺乏有4.8万人。低收入村基本分布在水源地乡镇,生存条件较差,加之长期以来的生态保护政策,客观上使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三是能够立即见效的脱贫办法还不够多。虽然市委、市政府很重视这项工作,甚至指导驻村工作队研究怎么谋实招出实效,但是因为工作队自身情况千差万别,对低收入村的指导也会有所差异,扶贫效果不可避免会参差不齐。四是低收入农民主观努力不足。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脱贫的决心,低收入农民接触新鲜事物较少,思想观念陈旧,容易滋生依赖心理。
思路和对策
第一,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探索合力施策路径。一要加强村委会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持续整顿个别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严肃查处微腐败问题。二要打造过硬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必须要注重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关键作用,对这些人员进行精准培训,把大家的扶贫热情落实到行动中去。三要分类施策。做好各类合作组织与低收入村的衔接和沟通,分别对号入座,各施其策精准扶贫,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扶贫帮困同步进行。对于因病、因学、因残导致低收入的,政府在落实现有政策的同时,应该鼓励社会力量成立基金给予定向帮扶、结对帮扶。对于因为缺少生产资料的,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市场能力,带领大家发展致富产业,尤其是特色农业。
第二,完善要素投入机制,营造政策激励环境。一是生产要素股权制。以农村土地确权和三权分置为契机,充分利用好土地流转机制,引导低收入村的农民自愿将扶贫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当地农民合作社,与合作组织的产业项目、资金技术优势进行合作,实现既帮助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产业,又解决合作社发展的土地、资金难题。二是统筹使用政策。对参与扶贫的合作组织,各部门整合给予财政税收、金融服务、创业培训、社会保障、土地整理、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优惠政策。三是政策支持接地气。政府要根据脱贫工作需要,及时调整相关扶持政策。继续加大“扶贫贷”覆盖面,既要考虑银行的风险控制,又要对低收入村建设设施农业零散棚,适当降低政策门槛,帮助部分人口制定规划,滚动发展家庭产业。
第三,搭建信息帮扶平台,畅通产销对接渠道。一是搭建信息平台。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矛盾。有了好的产品,必须实现好的销售,才能体现效益,所谓“酒好也怕巷子深”。二是提供产销对接。组织行业商协会、合作组织和相关人员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引领低收入村参与农展会、网上销售、农超对接等各类平台,推介地方产品,创立特色品牌,多种形式促进产销对接。三是引导企业创新。积极鼓励电商发展,引导企业以地方名优产品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营销模式,创建自主掌控的销售网络,结盟产品外销的合作伙伴,打通产品直接到消费者的通道,汇集全国消费市场零散需求,挖掘销售增量,带动低收入村实现稳定就业增收。四是鼓励农民创业。低收入村的部分农民并非完全没有创业能力,他们只是缺少一些必要条件,我们应该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为有创业愿望的农民提供培训和全程指导,转变他们的观念,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发展合作经营、采摘旅游、民宿休闲等项目。扶持一批运营好的网店,通过“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让农民学会利用电商,发展“互联网+地方特色”,特别是借鉴跨境卖贝壳等成功案例,鼓励他们通过电商售卖绣花、彩绘鹅卵石、草编等手工制品和雄蚕蛾等地方特产,以自身条件能够承担的小投入赚取大的回报。
第四,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强化自我生存能力。一是培养本地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近900个农民合作组织,有一定市场生存能力和影响力的只有10余个,只占总数1%。政府应该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的带头人,着力提升合作组织带头人、管理人、种养能手的综合素质。二是引进外地人才。要引进和培育一批物流、信息、营销方面的专业第三方和职业经理人,强化宣传推介和营销策划能力,促进生产和市场的融合对接,通过订立奖励协议,鼓励他们带领一批农民致富。三是扶持人才双创。要利用大学生、村官、有志青年及行业带头人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的特长,引导他们进入双创孵化基地,给予资金、技术、信息、培训等创业支持,扶持他们领办、创办合作社和电商,带动低收入村发展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