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策红利为企业加油

作者: ■李富永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春节过后,广东“用工荒”比往年更厉害。位于广州的一处制衣厂招工现场,竟然出现了招工者多过打工者的情景:手举招工牌子的人排成一长队,但应聘的却三三两两、稀稀拉拉。能招到工的企业基本要开到一万的月薪。
    这涉及到工资收入与企业成本、居民收入与国民收入应该保持怎样比例的课题。
    从2008年起,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一直是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个人所得税、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各项措施相继实施,人民群众由此切切实实有了获得感,这也是经济发展成就的“收入分配红利”在老百姓身上的体现。
    获得“收入分配红利”的,还包括企业。这些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过去5年,仅税收方面,共减轻市场主体负担3万多亿元。
    但是,作为国内收入分配中最重要的第一次分配,职工工资收入是受企业支付能力限制的。目前,企业对现在的工资成本,多感觉偏高。所以在历年两会上,企业界委员代表们呼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今年,包括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等在内的代表委员们,不仅再次呼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且认为“五险一金”是企业高成本中的重要一项,要求政府予以调减。
    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在这方面的政策是“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等等。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首次出现于2008年,其后,2013年到2015年的报告,在此基础上予以具体界定,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前提,这就排除了超越经济增长而过高追求收入增速的可能;今年更进一步,“同步”之前多了个“基本”的宽限,反映出政策更加审慎和理性,允许适当低于经济增速。
    可以看出,政府对企业的愿望予以充分照顾。这对企业而言,可以看成是另外一种“收入分配红利”。
    这是因为,如果企业在分配中占比重过高,固然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会因其购买力弱而影响社会消费;但如果工资水平提高过快打破了劳动力成本平衡线,企业供血不足,则削弱企业的动力,最终反而会增加失业。
    当前,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等成本快速上涨的时候,企业赢利的动力,既需要靠政府降低税费成本,也有赖于对职工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和节奏的合理把控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第一次分配受到限制之际,政策还打开了“增加财产性收入”这扇门。
    如果说为了保持企业竞争力,提高职工收入需要适度克制的话,政府在减免企业税费负担方面,则大刀阔斧。今年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减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的目标,相比以前力度更大。
    对企业而言,这都是难得的“收入红利”。企业要珍视这个红利,增强踏踏实实干事业的信心,以良好的成绩回馈社会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