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杨跃:

2018年GDP增长6.5%必要且可行

作者: ■本报记者董潇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十九大以后的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较为清晰的透露出中央对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要求。
    首先,明确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仍是必要且可行的。报告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作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符合预期且合理。我国发展阶段仍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路,这需要通过显性量化指标加以引导。总理在报告中对发展目标的制订逻辑进行了说明,非常清晰和合理。考虑到2018年国内外部环境,在2017年6.9%的实际增速基础上主动下调增长预期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改革深化提供更大安全垫。目前各省份公布的GDP增速目标均值为7.3%,较去年均值下调了0.5个百分点。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是不要增速,而是弱化对增速的追求,通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其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为清晰,兼顾质和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持续提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缓解新社会主要矛盾。除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外,报告将通货膨胀率、城镇就业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杠杆率等维度指标共同构成发展预期目标集,形成体系化的发展衡量指标。这些指标的背后体现出中央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的通盘考量。相比于城镇登记失业率,首次纳入预期目标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在对失业的认定上更为科学,也更能反映实际就业情况,提高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同时,报告在政策取向和工作部署中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思路和要求,进一步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形成生产要素投入更合理、资源配置效率更高、资源环境成本更低、经济社会效益相对更好的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导向。
    此外,政策协调性体系更为完备。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重点是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将在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的前提下保持货币环境相对紧平衡。两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符合预期,且在报告多个工作要求中相互验证和补充,体现出政策体系统一协调的耦合机制。一是目标导向一致性,把“稳”和“进”作为整体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共进。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既需要在财政政策层面统筹需求主体,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也需要在货币政策层面管住供给总闸门,引导资金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二是充分考虑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增加政策腾挪空间。财政工具上,约束准财政活动无序扩张的同时加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和正规渠道的财政支持。如全年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500亿元,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框架下为陆续到期的政府债务叙做进行了有益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