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代币融资不要“孩子脏水一同泼”
作者:
■李富永
杭州刚刚成为国内首个将发展“区块链”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城市,且将区块链的地位抬得很高,排在量子技术、商用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的前面,说明他们认为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于国家严厉整治代币融资活动并不矛盾
在国内众多城市中,并非只有杭州有研发区块链的基础。但是,杭州公开宣布发展这个产业,并将其视为发展机遇,绽放出“报春第一枝”,显示出“不为浮云遮望眼”的高瞻远瞩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杭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该报告提出,要把杭州发展成为世界“区块链”技术的中心。惊世骇俗之处,倒不是杭州的追求在国内“绝无仅有”本身,而是这样的追求,似乎与国家正在严厉整治代币融资活动的政策“背道而驰”。
区块链是什么东西?它和国家正在严厉整治的代币融资活动是什么关系?
从去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发布文件起,国内开始打击和整顿国内混乱不堪的代币融资活动,类似ICO这样的虚拟币交易、比特币、加密币等,均被定性为非法集资,相关交易所被关闭。鉴于一些ICO平台转移海外后继续进行活动,上个月底,互联网金融协会再此发文,提醒防范境外ICO与“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等等。
而区块链,则是ICO这样的的虚拟币交易的技术手段,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按照专家的说法,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其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
对外界人士而言,虽然有点专业,其实没什么妨碍,只需知道它是比特币使用的一种技术、或者说一种工具即可。
虽然区块链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但由于许多从事比特币等ICO虚拟币交易的平台公司,或是开发了区块链技术,然后将技术用于国家禁止的ICO等代币融资活动,或者经营ICO业务的公司,都是使用区块链技术,都被通俗地称为区块链公司。两者如此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对于现在正忙于应付ICO捣乱的央行等七部委而言,的确还不太可能有工夫来划清楚河汉界,难以明晰区块链的罪与非罪。何况管理层对区块链去中心的技术架构也心存疑虑。
那么,区块链这种技术,是否只能用来干坑蒙拐骗的勾当?根据专家介绍,根本不是。原来,区块链技术,原本并不是传统金融体系的克星,而是用来提高融资等业务的效率的。其“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长,能够克服现有融资都渠道时间长、成本高的弊端,帮其提升效率和成本。
惟其如此,在这之前,一些金融企业已经尝试使用这个技术提升某项业务的效率。比如去年12月,招商银行联手永隆银行、永隆深圳分行,三方之间成功实现了使用区块链技术的跨境人民币汇款;微众银行、万向区块链和矩阵元则在2016年共同进行区块链底层平台开发,通过集成身份认证、非对称加密算法、引入技术治理功能、支持全面监管审计功能。
但是,从相关报道中出现的“在这之前”的措辞看,国家明文整治代币融资活动后,这些实验似乎是停了。据说在管理层部分人士中出现了对区块链的抵触认识,误认为区块链的匿名性与弱中心化的架构,与现有的监管体系存在某种程度的天然冲突,会导致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控能力的弱化甚至瓦解,所以七部委叫停代币融资活动的同时,对区块链技术本身的政策却迟迟不予明朗,造成社会观望徘徊心理。但在笔者看来,却没必要因噎废食。笔者在2017年9月8日发表在本版的《叫停代币融资兴利除害是关键》一文,就提出了这个主张。
如今,杭州市在国内城市中第一个将区块链技术请为“座上宾”,无疑是独具慧眼,开国内之先河。
有专家指出,实际上,区块链与现有的监管体系并不冲突,区块链的难以篡改、共享账本、分布式的特性,更易于监管接入,获得更加全面实时的监管数据。让监管机构本身也参与到技术中去,通过技术本身实现对技术的监管,将最终化解区块链与监管的冲突。
我国对ICO的禁止政策,并不说明区块链技术天然有毒,而是因为出现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去年,市场乱象达到了极致。画饼充饥、坑蒙拐骗、卷款跑路等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政府的刹车政策,实际上是迫不得已。在混乱之下只能先停下来,观察一阵再说。所以有分析认为不排除以后会有控制地开闸。
再说杭州。杭州刚刚成为国内首个将发展“区块链”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城市,且将区块链的地位抬得很高,排在量子技术、商用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的前面,说明他们认为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于国家严厉整治代币融资活动并不矛盾。此外,尽管我国禁止ICO,但国外一些国家却允许开展,我国发展区块链技术至少还可以出口。
当然,在国内众多城市中,并非只有杭州有研发区块链的基础。但是,杭州公开宣布发展这个产业,并将其视为发展机遇,绽放出“报春第一枝”,显示出“不为浮云遮望眼”的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