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商会组织建设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作者:
■陆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团体呈现井喷发展态势,商会组织得到极大发展,商会在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市场主体之间构建起沟通桥梁,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常州市商会组织发展现状
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工商联坚持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推动商会组织有序发展,商会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各级各类商会组织快速发展。按照“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大商会组建力度,强化新兴行业、异地商会和乡镇街道商会的组建工作。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商会235家,其中行业类商会112家,乡镇街道商会55家,异地商会27家,市场、园区商会6家,其他商会35家,辖市(区)青年企业家商会和乡镇(街道)商会基本实现全覆盖。
“两学”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为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推进商会组织建设全面发展,2017年,在全市各级各类商会组织中创新开展“基层商会学湖塘、行业商会学别桥”主题活动,提炼“五优”“五化”基本做法。探索市直属商会“会长沙龙”制度,定期组织交流,积极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星级商会”创建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开始,在全市商会组织中探索实践“星级商会”创建工作,逐步形成商会组织规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评价体系,建立三级考核评定机制,目前全市共创建星级商会133家。
青年企业家商会组织覆盖广泛。着眼于民营企业的传承发展,实施青年企业家培育工程。目前,全市成立各级青年企业家商会23家,组织延伸到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吸引1300余名青年企业家参与,成为青年企业家学习交流、商务合作、分类管理的重要平台。
商会党建工作步伐不断加快。按照统战工作向商会全覆盖的要求,坚持党组织与商会组织同步推行,出台《进一步加强对直属商会党建工作指导的意见》,在常州安徽商会、家具行业商会和青年企业家商会等9个直属商会成立党支部,获得中组部的充分肯定。
商会组织活力得到有效释放。积极主动配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文件。指导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一会一品”效应逐步显现,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助推民企传承、安徽商会“诚信体系”建设、住宅产业商会法律维权、餐饮商会“温馨年夜饭”等社会服务品牌,已成为我市商会亮丽名片。通过市总商会运动季、文艺汇演、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等形式,展示商会企业家的精神风貌,扩大商会组织的社会效应。
商会组织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商会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各类商会组织形式比较复杂,差别也很大,许多工作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特别是在关乎商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上,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短板”。
一是认识不清晰。当前,对于商会立法工作和商会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商会实践层面,为商会发展提供的法律依据仍适用1998年修订后通过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会组织发展。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商会自身,对商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均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是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级商会组织的建设水平存在不平衡性,有的将商会看作一般性的民间组织,认为可有可无,往往重事前的登记审查,轻后续的扶持培养,缺乏竞争和退出机制,导致有的商会成立时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成立后悄无声息、形同虚设,不能发挥积极作用,甚至出现“维持会”的现象。
三是管理不规范。有的商会组织人员构成不合理,离退休人员为主,秘书长层面年龄结构偏重老化;秘书处工作班子缺乏专职化、职业化的工作人员;有的商会在工作制度方面,日常运作缺乏基本的制度规范,工作随意性较大,活动流于形式,组织活动缺乏主题和活力。
商会组织发展的措施及对策
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既是时代赋予工商联的历史使命,也是工商联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于如何办好商会,如何保持商会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在不断摸索中前行,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把握时代性,积极探索加强商会建设的新路径。做好新时期商会工作,要把握商会组织特点规律,坚持把加强商会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商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是充分认识商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推进商会“立法”工作,明确商会的权利、义务、职能和作用,提升商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之规范化、法制化,构建促进商会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商会组织的引领作用。要坚持牢固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在商会的生命线地位,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四信”主题教育等政治引领,鼓励和指导商会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发展信心,听党话、跟党走。
三是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商会组织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找准加强商会工作切入点,支持鼓励商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拓展商会组织的服务职能,增强商会组织自主性,逐步构建正常有序的组建和退出机制,真正实现商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赋予创造性,着力构建推动商会工作的大格局。做好新时期商会工作,要发挥工商联“主推”作用,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形成“领导重视、组织健全、队伍过硬、机制完善、服务到位”的工作大格局,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把组织建设作为抓好商会工作的重要基础。要研究出台新形势下加强商会建设的工作意见,使商会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要按照“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的标准,深化“两学”主题活动,推动“四好”商会示范点建设。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凡进必评”原则,逐步建立会长、副会长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商会秘书工作班子队伍建设,探索职业化道路。围绕“两个健康”主题,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提升办会能力,为商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三是加强机制创新。围绕商会职能,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对商会工作的指导力度,做到“四个强化”: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工作考评机制强化、教育培训机制强化、服务企业机制强化。
注重针对性,充分激发各级商会组织的新活力。做好新时期商会工作,要注重发挥“三个”作用,注重针对性,找准切入点,干在关键处,彰显商会特色优势,激发商会组织活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商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按照统战工作向商会有效覆盖的要求,坚持党组织和商会建设同步推进,把商会党建与完善商会治理结合起来,强化党组织对商会工作的政治引领。制定出台《市总商会党委关于开展“一先两优”评选工作的意见》,推动商会党建和商会建设“双促进双提高”。发挥商会作为党支部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作用,激发党建活力,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使党组织在商会全面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二是要充分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在商会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聚焦“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坚持把商会建设置于党委政府中心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要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依靠党委政府的力量,逐步推动把商会建设纳入考核工作。要调动发挥商会组织的优势作用,引导企业推动思想创新、科技创新、资本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引导各类商会组织围绕创新投入、平台打造、生态创建、城乡建设、民生工程等各个领域,实现重点工作与商会建设“双促进”。三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商会组织在重要决策中的参谋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级商会组织和广大企业家在调查研究、收集民意和征求意见的助手作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参考。要充分发挥商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与政府部门的工作联席制度、定期会晤机制,积极反映商会组织、行业企业合理诉求,努力形成有利于商会组织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
(作者系常州市工商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