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创业的标准显然不能以融资多少、能否上市作为唯一标准。我们应致敬所有的创业者,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让社会的每个空间、每个细胞有了探索未知的可能,也让各种服务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才有了全面小康
近三年来,“创业”成为社会上最为火爆的名词,而“全民创业”风潮也随之热炒起来,政府、企业、老百姓无不为创业的梦想所追随打动。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无需注册资本即可申办一个企业,一大批双创基地、创业中心兴起……
我们注意到,创业也遭遇到一些人的质疑。由于社会上还有相当部分人对创业的概念始终停留在很多年前的就业驱动型社会的传统观点,认为创业就是奔着创办明星企业去的。这几年的市场经济更趋成熟,竞争和门槛当然更高,“全民创业”浪潮并没有催生多少明星企业,无外乎滴滴打车、摩拜单车等少数的依靠融资驱动的互联网企业,还有一大批频出问题的互联网金融、电商、直销、微商等企业。加之高房价、贫富差距、失业等发展中的问题,“全民创业”反而在为这些社会问题买单。
笔者认为,全民创业主要种类有三种:
市场主体型。创业者创办一家企业,这是传统的创业评价观最为重视的创业类型,也是创业政策最扶持的领域。通过办理工商、税务执照,租赁办公室,聘用员工,进行规范化的企业经营活动。市场主体型又分为依靠融资驱动和依靠消费者驱动两种情况。
自由职业型。创业者并没有申办一个法定的市场主体,但是不受雇于某个企业从事全职工作。这类创业者涵盖非常广泛。中国农耕社会至今,大多是这种生产形态。比如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购买种子、农具、化肥全部依靠自己筹资,收成后的收入归自己支配。农产品耕种的品种、数量、时间、售卖全部由自己掌握,农闲时间就外出务工。这是典型的朴素自由职业,也是平民创业类型之一。自由职业型又分为独立型和依附合作型两种情况。
兼职兼薪型。创业者可能在某个机构从事全职工作,但是有闲置时间,知识技能又符合社会需求,兼职兼薪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说,滴滴打车聚合了上百万车主,他们大部分有全职工作,闲暇时间就出来跑车赚钱。美团、壹键哥、携程等电商平台都对消费者提供了分享奖励,只要推荐了平台的营销二维码,或者对他们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就能获得一定额度的红包返利,下次消费的时候能够获得等额优惠。有的企业在其天猫旗舰店、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也聘请一些人员,提供刷流量、刷评价的服务,按照流量、有效点击给予报酬。
全民创业是不可阻挡的浪潮,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也不仅是一个政策导向,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必然。可以说,中国经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创业行为成为常态。加之就业增量不太可能继续增长,央企在合并,传统产业不振,失业和降薪并存。与其将命运掌握在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手上,还不如自己创业,掌控命运。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兴盛,巨平台+海量小微市场末端的创业经济生态圈成为主流。例如,阿里巴巴成就了马云,也成就了800万个淘宝店主、3万个天猫商家,而淘宝店主、天猫商家与马云并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共赢关系。此类案例在滴滴打车、美团、携程等互联网经济平台均有实践,甚至中国银行业也推出了共享金融平台。
如果创业成为常态,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国家战略,那么创业就该回归平常心。既不是敢为天下先的盲目自豪感,更不是找不到工作以创业代替就业的惶惶不可终日。我们要相信,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商业机会增多,创业失败的代价不会让认真工作的创业者彻底失去明天。
更需要强调的是,全民创业应理解为平民创业。全民创业是根据不同人的资源禀赋、能力、资金、人脉、素质、心理等要素,从事相应的创业活动,也就是平民创业。简单说,就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通过售卖自己的知识技能、人脉圈子、资金资源,自负盈亏、独立担责,自由支配工作时间,面向消费者提供相应服务,获得收入,该收入并非受雇某个企业的工资性收入,而是创业收入。
显然,全民创业就不要只盯着那些融资驱动型创业者,只是靠投资人输血续命,而非从市场、从消费者那里获得生存发展的价值红利。
评价创业的标准显然不能以融资多少、能否上市作为唯一标准。我们应致敬所有的创业者,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让社会的每个空间、每个细胞有了探索未知的可能,也让各种服务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才有了全面小康。
如果创业者的收入跑赢了城镇就业收入,那么这个创业者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说,创业赢得了成功。如果创业者的收入低于城镇就业收入,甚至资不抵债,这样的创业者必须理性调整,而不能变本加厉去讲新的故事忽悠投资人。
最后,我们应对创业和创业者宽容一点。
(作者系消费金融学派发起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