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宅基地变成“唐僧肉”
作者:
■何翠云
当人们寻求高房价与高地价的解决方案时,免不了从市场的供求规律来加以分析,于是增加土地供应、多元化供地便成为解决方案之一,与此同时,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张大牌。但是,当土地演变成人们心中的硬通货时,对土地的任何改变与变动都需依法有序谨慎而行。当宅基地“三权分置”与“就近城镇化”成为楼市风口时,须谨防宅基地变成“唐僧肉”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近日统计数据显示,1月上半月,包括北京、杭州、成都、福州在内的33个城市相关土地成交额均超过10亿元。其中,北京土地成交额最高,达220亿元;杭州紧随其后为206亿元;苏州土地出让收入176亿元;武汉164亿元。此外,成都市、福州市、上饶市在1月前半月土地出让收入都超过50亿元。
多项数据表明,多个城市土地市场掀起“开年热”,1月,杭州、成都、苏州等热点城市土地拍卖市场频现高溢价地块,溢价率普遍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据了解,2017年各地楼市调控严厉,但全国卖地收入出人意料地创历史新高,全年土地出让总收入超过5.2万亿元,同比增长40.7%。
分析认为,全国土地市场经2017年高热,2018年开年有升温之势。有媒体甚至指出,“土地是硬通货,对做规模与再融资至关紧要,无物可替代”。
新年伊始,一面是多城市土地溢价开拍,一面是土地新政的颁布,政府将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
当人们寻求高房价与高地价的解决方案时,免不了从市场的供求规律来加以分析,于是增加土地供应、多元化供地便成为解决方案之一,与此同时,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张大牌。
据了解,宅基地是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中的“大头”。有统计显示,我国约有19万平方公里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其中宅基地约占13万平方公里。对于宅基地,争议颇多。有人说,宅基地是农民的最后的一条退路,最后的一根“救命时的稻草”。的确,宅基地对农民意义重大,比作定海神针也不为过。
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的使用权,在浙江早有实践。义乌作为浙江甚至全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较早面临着农村发展“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空间在哪里”的难题。
2015年3月,义乌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同年4月,义乌在全国率先提出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体系设计,通过制度改革,农村土地除了可以取得、置换,宅基地可以用来抵押担保、自愿退出,村集体经营性土地也可以进行入市转让、有偿使用、民主管理。
事实上,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在多地都有试点,并多被媒体关注。
姜大明表示,各地在改革试点中要认真开展农户资格权的法理研究,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重点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返乡人员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办法。
同时姜大明也强调,“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这个口子不能开,按规划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这个原则不能破,要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私人会馆等”。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增值收益用于“三农”不足,建设用地指标安排重城轻乡问题很突出;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差价约在每亩30万亿元左右,其中仅二三成用于“三农”,城镇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乡、用之于城”。姜大明指出,现在已经到了将土地增值收益、资源配置更多投向三农的时候了。
有媒体积极呼应,宅基地“三权分置”,将带动乡村振兴。听起来一切都很美好,事实上,一般政策的出发点与针对性都是好的,但是任何好的政策在落地的时候往往可能会走样,特别是对于乡镇基层的政策更是如此。
同策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分析,如果宅基地“三权分置”付诸实践,以“县镇”为核心的“就近城镇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就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特色小镇。他甚至指出,宅基地“三权分置”与“就近城镇化”将成楼市的风口。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警防特色小镇成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另一种变体。
也有观点认为,宅基地“三权分置”盘活农村亿万沉睡资产。或许土地本来就是财富之母。但是,当土地演变成人们心中的硬通货时,对土地的任何改变与变动都需依法有序谨慎而行。当宅基地“三权分置”与“就近城镇化”成为楼市风口时,须谨防宅基地变成“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