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收入者待遇补齐民生短板
作者:
■魏文彪
2018年省级地方两会接近尾声,不少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晒出了2018年要办的民生实事清单,“涨待遇”是一大关键词。
据报道,一些地方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不少地方提出,今年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不少省份低保对象的保障水平也将提高。部分地方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也将迎来上调。很多地方特困人员的救助标准会迎来上调。此外,多地提出今年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而退休人员、城乡居民保险参保人员、低保对象与特困人员,大多属于收入相对为低人员,多属社会弱势群体。可见,此次不少地方的两会在民生政策决策上,都将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待遇,作为改善民生福祉的抓手。
实际上,看一个社会的民生福祉水平,不是以中高收入人群的民生福祉水平为参照,低收入人群与弱势群体的民生福祉水平,才是可以真正照出一个社会民生福祉水平的“镜子”。唯有低收入人群与弱势群体的民生福祉水平高、社会保障待遇好,才能说一个社会的民生福祉水平真正是高的。所以,唯有大力提高低收入人群与弱势群体的民生福祉水平、社会保障待遇,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才会真正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民生福祉水平提升。
需要看到的是,如果低收入人群与弱势群体的民生福祉水平与社会保障待遇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就难免会出现白发苍苍的老人为了养老仍在干着体力活,百姓为了家人筹钱治病沿街求助等现象,影响社会和谐。此外,一些低收入人群与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不能获得保障,也容易出现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而影响社会治安稳定与和谐实现。
从以上意义来说,大力提高低收入人群与弱势群体的民生福祉水平与社会保障待遇,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和谐稳定息息相关,提高低收入人群与弱势群体的民生福祉水平与社会保障待遇,就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们期待各地都能以提高低收入人群与弱势群体的待遇为抓手,大力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令社会和谐与稳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维护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