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日前召开的大连市两会上,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吴蒙华,大连市人大代表、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大连市政协委员、磐翔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岩等围绕智能制造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连应抓住机遇,加速布局智能制造、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最近一两年最热门的话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在今年大连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制造业要与信息产业融合”。在日前召开的大连市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智能制造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连应抓住机遇,加速布局智能制造、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制造业的“弯道超车”。
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吴蒙华,大连市人大代表、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大连市政协委员、磐翔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岩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如何看待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只属于少数尖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路径”等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已成趋势
吴蒙华:智能制造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传统制造业中使用的数控概念就是智能制造的第一阶段。而现在,比如汽车制造企业中我们看到的无人化车间,汽车的装配焊接全部是机器人来操作,机器人是固定动作,由传感器感知,通过这个来控制程序,这是智能制造的中级阶段。未来智能制造的高级阶段,将会是机器人会自主学习、自主纠错,具备人的能力,动作更复杂、柔性,可达范围更宽泛了。这种机器人的拟人化的功能更强了,不光可以照着程序做,如果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调用其他程序来修正这个问题。这不光是制造业的问题,还是信息技术的问题。今年大连市政府报告提到,大连要抓紧制造业与信息产业融合,我认为是很对的。
吴厚刚: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从互联网到微信,从几十年到几年的历程,想想真的很感慨。现在很多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生产和生活场景,都已经智能化了。所以我们对智能时代的判断,决定着我们新的战略定位。我们对智能时代应该有一个全球性的共识,这就是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一定是趋势性的。既然时代到来了,不适应时代发展,将注定被淘汰。
宋岩:我认为这就是大势所趋。经济社会发展这么快,企业发展也要顺应社会发展,才能做强做大。供给侧改革是改什么?实际就是促使企业差异化经营。智能制造和转型升级相结合,企业才能实现对趋势的顺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雇佣农民工没有“两险”一说了,要雇佣员工,必须要缴纳“五险”,人力成本一直在提升,这也是个趋势。选择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靠程序来运行的设备效率高、准确率高,更为重要的是人力成本低,这也迫使企业要往智能制造上去寻求出路。
人工智能将促进制造业“弯道超车”
吴蒙华: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硬件设备方面已越来越小。但在工艺上的差距,不得不正视。比如德国产的轴承,可以连续长时间运转,品质远优于国内产品,差距就在工艺上,其实轴承国内外的做法都差不多,但是关于滚动体怎么做的、内圈外圈怎么加工的、人家用什么装备干的,即便我们亲眼见到了,也知道一个大概。核心的问题是,先进的工艺能实现滚珠精度高、而且能保持得住,人家的工艺耐磨性好,这都是工艺差别。
我们造汽车、造军舰,钢板切割成什么形状、尺寸,这些可以通过机器控制设备来完成,但是如何切割、焊缝多大、机器怎么走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属于工艺的范畴,也是含金量最高的部分。在我看来,智能制造未来要解决的,其实是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用大数据上的分析来解决。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多种算法的优化,不断修正,破解出最合适的工艺或者配方,这也可以理解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参与,就没有什么秘方了。我们抓住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的这轮机遇,将有可能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吴厚刚:去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水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建成,启动经费150万元。2017年9月21日~23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首届“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在大连獐子岛海域举行,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7个团队,包括两位院士、20位“千人”“长江”“杰青”的150多位高层次专家参加。赛事期间举办水下机器人发展论坛,邀请了高文院士等3位专家做了论坛主题报告,并就水下智能相关技术进行了研讨。
公司专门成立了智能生产力部,来推动公司尽快推动智能转化能力,了解智能产业发展趋势和进度,把适合我们的东西为我所用。现在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金贝广场加工休闲食品、岛上的贝类加工中心在生产线上实现智能化的事情。另一部分,就是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目前水下机器人已经能够实现在指定海域内对海参、海胆的准确抓取。
大连的机遇
吴蒙华:坦率地说,人工智能阶段的智能制造,资本和人才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小企业玩不起,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集成性的东西。但这个问题要客观地来看,我是做机械的,现在任何一台新装备出来,99%的东西都是原有的,如果有1%的创新元素能起到关键性作用,那就是非常不错的成就了。中小企业做智能化也是这个道理。他们可以通过对单系列产品的不断研发和智能化升级,来做深做精,而大型国企、大型民企,可以通过他们雄厚的资金和人才实力,做集成,依托智能制造和更高版本的人工智能来实现对整个制造业的升级。这就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做一定的引导,建立协调机制,统筹资源使用。比如人才、政策、城市大数据等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可以把最优质的资源配给最优质的投资企业,最大化的产生效益。
吴厚刚:正像你说的,大连具有产业和一定的人才优势,可以在这一轮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的大潮中抢抓机遇,促进传统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大连作为滨海城市,也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海岸线长度2211公里,占全国1/10,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牧场建设如火如荼。2016年,大连市全年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728亿元,同比增长6.8%,大连海洋经济占辽宁省约80%,举足轻重。大连市在发展水下敏捷机器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拥有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在内的多所从事水下机器人研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目前,水下机器人研发制造技术主要在小的民营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
我今天提出一个相关建议,就是以水下机器人设计、研发与测试为基础,在大连市规划建立智能海洋装备产业园区。在高新园区规划建设“水下机器人技术研发和综合测试中心”,该中心构建独特的水下机器人作业测试环境,提供近海海洋环境与机器人作业的高精度可视化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水下机器人的智能化技术研发和综合测试标准化。围绕该中心,汇聚相关高校、研究机构(青岛国家海洋实验室、沈阳自动化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船760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企业,并辐射带动专用芯片与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和机械设计制造等上游技术研发,以及海洋牧场、海洋环境监测、船舶和海洋平台制造与维修等下游产业经济,建立智能海洋装备产业园区,提升产学研快速发展,促进大连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
宋岩:我们身处制造业,很多企业都有进行智能制造的想法,但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缺乏相关人才。而更为高级的人工智能更是如此,这个领域的竞争以顶级人才为根本,技术的研发、落地与推广离不开各领域顶级人才的通力协作。在推动产业从兴起进入快速发展的历程中,顶级人才的领军作用尤为重要,他们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也希望,大连市政府在稳定现有人才的基础上,重点留意顶级人才的信息收集和发掘,为大连市所用,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