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给民营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 ■庄聪生
●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适应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一个重大判断,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目的要求,以及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坚持走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决定了我国经济必须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首先,必须用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标志着人民需要从追求数量阶段转向追求生活品质的新阶段。从恩格尔系数来看,2017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进入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食品消费开始从吃饱吃好更多转向吃出品味和文化。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消费者对衣、食、用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转向追求品种、品质、品牌,注重安全、健康等。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50%的消费者表明自己追求优质产品,消费者的选择正在从大众产品向高端产品升级。据统计,目前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占全球的45%。从居民消费升级的基本规律来看,我国居民消费将更多地从生存型升级到发展型和享受型,2017年,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上年增长8.9%,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1%,均明显快于人均消费支出7.1%的平均水平。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2017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29.7辆,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40部。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人次,连续五年增长均超过10%。2017年,全国旅游人数达到45.3亿人次。
    其次,必须用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重要特征。如从2013-2017年期间,人民网每年都会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对“民众期待什么?”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2013年列出的网民关注的十大问题分别是社会保障、反腐倡廉、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医疗改革、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法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国防建设;2014年食品药品安全上升到第三位;2015年收入分配排到第一;2017年反腐倡廉排在第一,然后分别是社会保障、医疗改革、就业和收入、教育公平、住房、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依法治国、脱贫攻坚。五年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都位列其中。
    再次,必须用高质量的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比如产业结构,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大约10个百分点以上,传统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高达80%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左右;又如城乡结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016年仍为2.72,收入差距较大;又如区域结构,据有关部门调查的报告显示:东部地区进入提升品质阶段,而西部地区仍处在满足基本生活阶段,区域差距较大。这些重大经济结构的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使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人民生活已由“能过好”向“过更好”转变,意味着城乡居民消费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意味着市场需求开始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满足型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变化,这就要求广大民营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认真研究好市场、研究透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适应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必然选择
    工业化早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土地、人口等初级生产要素,而要保持持续增长,最终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近10%的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20%,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按照国际标准分类,在制造业的全部22个大类中,我国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约占全球的1/7,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但同时,由于这一时期的增长方式总体上是粗放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数量规模快速扩张的特征,伴随着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条件看,已经或正在经历着许多新的变化,包括我国劳动力人数从五年前开始下降,农民工进城数量减少,工资水平相应上升,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减弱;房地产等终端需求和钢铁、煤炭等重要工业品相继出现历史需求峰值,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产能过剩和产品库存过多等问题突出;土地等资源价格上升,部分城市房价高企,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有些方面接近甚至超过承受底线;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房地产与其他领域之间、实体经济内部出现严重不平衡,部分领域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增加,经济增长效率呈现下降态势。伴随着这些变化,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转变,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服务业和国内需求,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相应地,经济发展阶段开始转换,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必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上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就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集约型增长。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就要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在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就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从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不少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前些年,许多企业凭借着人口红利、廉价的土地、能源原材料把企业发展起来。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逐步丧失,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把握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经济迈进新时代,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于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走创新驱动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从原始社会、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效率”是划分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准,只有效率的大幅跃升,才能标志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开始。如今,数字经济带来了经济效率、时间效率、劳动力效率的全面提升,它将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动能。当前,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产业技术革命浪潮之后,以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各行各业加速向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服务层出不穷,数据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资源。
    数字经济,就是以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编码为基础,数字化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紧密融合,形成的以信息产业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产业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给我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生活大爆炸”。几年前,不少人对数字经济的理解还停留于“集市上的买卖搬到网上做”。如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已经创造出新的奇迹。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22.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0.1%。有机构预测,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10年前,中国电商交易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占比超过40%,超过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的总和。2016年,中国个人消费相关移动支付额高达79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1倍。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消费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2%,居世界第一,而美国只有8%,仅是我国的四分之一。当前,全球跨境宽带数据总量已是2005年的45倍,预计未来5年将进一步增长数倍。中国拥有7.31亿网络用户,每天50亿次百度搜索点击,每个微信用户每天平均66分钟的使用时间,每天发送380亿条微信,每天1.75亿次支付宝交易,这些海量数据使我国经济在下一轮数据全球化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以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小米、滴滴出行、美团为代表的数据技术企业,正在引领和带动无数企业向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领域进军,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动辄数万亿的市场规模,将为整个经济带来新的贡献,也预示着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必然以数字经济为引擎。
    目前,万物“数据化”浪潮已经向我们奔涌而来。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进商店、每一个访客在网上访问、每一次言行举止,都被数字表达、存储为数据。数字不仅能标识各式各样的物品,甚至能表达行为、变化乃至思想观点。万物“数据化”表达的数据信息,已经成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之外的“新生产要素”。奔腾翻涌的万物“数据化”浪潮,正促使我国加速步入数字化社会,也驱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营销大发展。在当今世界五百强中,排名前十位的公司,有八个与数字产业有关。
    产业数字化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企业只有在数字经济的坐标下重构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和管理,充分发挥了解用户需求、了解行业规律的优势,乘势而上实现数字化转型,才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企业在新时代下的再腾飞。我国广大民营企业一定要认识到数据技术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积极促进数字经济、数据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通过数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机器人技术、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努力释放经济新动能,在数字经济时代潮流中大显身手。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