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居民杠杆率 功夫在居民外

作者: ■李富永
编者按:
    据报道,2017年房贷"量缩价涨"。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12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上年末回落14.5个百分点。融360大数据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7年12月中国房贷市场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房屋(包括首套房和二手房)贷款平均利率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由年初的4.46%上涨至年末的5.38%,接近基准利率上浮10%的水平。此前就有业内人士推测,2018年房贷"量缩价涨"态势料将持续,居民去杠杆将成调控重点。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接受媒体专访,圈出了下一阶段银行业改革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重点,透露出监管新风向:需要着力降低企业负债率,抑制居民部门杠杆率;严格规范交叉金融产品,继续拆解影子银行;清理规范金融控股公司,有序处置高风险银行业机构;深入整治各种违规金融行为,坚决打击各种非法集资活动;继续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倾向,主动配合地方政府整顿隐性债务。
    可以看到,抑制居民部门杠杆率的说法为监管部门首次提出,作为"三去一补"中重要的"一去",金融杠杆率过高形成的潜在风险,也涵盖到居民部门杠杆率,成为监管部门防范的对象。众所周知,居民部门杠杆率又与房地产是分不开的,针对这一话题引发的讨论,本版编辑特选刊两篇评论供读者分享。
    缓解居民的恐慌心理,消除“长期上涨”心理压力,才是从根本上降低杠杆的治本之道
    抑制居民杠杆率,明面上的贷款比例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隐形杠杆才是心腹之患,控制债务规模才是真正的目标。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从房价这个根本问题上做文章
    勤劳节俭、量入为出、储蓄率高等,历来是中国人区别于美国人的显著特征。不过现在情况似乎在悄悄变化。近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透露了2018年的监管风向:“要着力抑制居民杠杆率”“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作为“三去一补”中的最重要的“一去”,金融杠杆率过高形成的潜在的风险,是监管部门近年来竭力防范的对象,所以近年来眼睛紧盯、警声频响、政令繁出。但此前的降低杠杆的对象一直是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现在郭树清作为监管首长,首次提出要抑制居民杠杆率,这样的政策也是前所未有的新动向。
    郭树清的表态是首次,但信号稍早之前已经漂浮出来了。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表达了对居民杠杆率过快攀升的担忧。这说明抑制居民杠杆率并不是晴空霹雳。最起码不是口误。监管部门要抑制居民杠杆率,说明他们认为国内居民杠杆率太高了,所以要抑止,否则会造成金融风险。
    但国内居民杠杆率是否真的过高,并未形成共识。有专家认为,我国居民的杠杆率虽然高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但仍低于美国、日本(70%-90%)的水平。所以不仅不高,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目前我们尚不清楚的是监管部门抑制居民杠杆率的初衷,是要降低居民杠杆率本身、还是控制居民贷款的总规模。如果是后者的话,有的一组数据可资理解政策:据统计,截至2017年9月份,我国居民部门总贷款达39万亿,如果再加上5万亿公积金贷款的话,居民总负债44万亿,这究竟高不高?目前没有定论,如果以GDP为参照物的话,相当于GDP的55%。
    而如果是前者的话,也有一组相关数据能从另一侧面审视“庐山面目”:2017年中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率仅为5.5%,远低于美国(12%)和日本(15%)的水平。而且,根据相关报告计算,有负债的家庭占比50%左右,城市居民仅有不到17%的家庭有住房贷款,超过80%的居民没有住房贷款。
    请注意“有负债的家庭”和“有住房贷款的家庭”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很显然,两者内涵并无太大区别,但外延范围有大小区别。前者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其外延应该包含后者。也就是说,有的“有负债的家庭”虽然没有因为买房子贷款,但仍然负债了。为什么?很简单,也许贷款买车了、也许借钱出国旅游了,等等。但如果比较一下买房贷款与买车贷款的数额,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前者规模远远大于后者。一套百平方米的房子,假设每平方米的价格需要两三万左右,总额200万-300万,不管按揭比例有多大区别,这对一台二三十万的私家车而言,总是大巫见小巫。至于出国旅游,较贵的团费也就两三万而已。
    于是,尽管“有负债的家庭”尽管占比50%左右,但如果刨除不到17%的有住房贷款家庭,剩下的33%的贷款家庭,其实其负债规模很有限。
    既然“有住房贷款家庭”比例如此之低,其占城乡居民家庭的比例将更低,为什么监管部门还是对此很警惕呢?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其贷款总额在监管眼里过高了,难以接受相当于GDP的55%的规模。
    不到城市的17%的家庭贷款,竟然创造了相当于GDP的55%的规模,“贡献者”只能属于房价。于是,一个选择摆到了决策者面前:究竟是大幅度降低住房贷款按揭比例还是抑制房价?抑制房价,究竟是抑制“只涨不跌”的势头,还是要强压牛头将房价打回原形?
    如果大幅度降低住房贷款按揭比例,结果首先会将大批购房者挡在门外,这其中,刚需族占最大比例;其次是断了急于去库存的二三线城市的财路。
    降低房价虽然不可能,但毕竟还有将一次性的房价分解数十年的租房价的变通道路可供选择,同时在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方面也有很大的努力空间。目前,热点城市房价“只涨不跌”的现状使刚需族产生“长期上涨”的预判,由此刺激恐慌性购房,使原本应该发生在今后的购买行动提前付诸实施。虽然政府严格控制按揭,但并未能有效防堵,因为他们转而求助于“消费贷”“现金贷”等短债长投渠道,使实际上的杠杆越加越高,形成恶性循环。要命的是,这部分杠杆并不在监管部门掌握之中。如果再加上互联网和私人借贷,监管盲区就更大了。抑制杠杆率,理应将这部分隐形杠杆作为重点。
    所以缓解居民的恐慌心理,消除“长期上涨”心理压力,才是从根本上降低杠杆的治本之道。
    总之,抑制居民杠杆率,明面上的贷款比例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隐形杠杆才是心腹之患,控制债务规模才是真正的目标。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从房价这个根本问题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