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绣花一样去扶贫

山东省青岛市扶贫工作纪实

作者: ■刘艳杰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青岛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任务和重大发展任务来抓,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全力以赴、担当作为。”青岛市扶贫协作办副主任张建东说,青岛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扶贫工作具备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和条件。打赢脱贫攻坚战,青岛靠的是“绣花”一般的扎实功夫,一个个务实的举措、一批批精准的项目就像金丝银线,在扶贫蓝图上绣出了文化上扶志、可持续发展、兜底性保障三朵幸福花,让贫困人口不仅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还充满了创造新生活的精气神。
    文化扶“志”
    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煎饼大葱是特色,槐花包子请品尝……”一段山东快书的说唱,引来观众会心一笑。2017年8月,由青岛演艺集团出品、青岛市歌舞剧院创作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火了起来。该剧塑造了一位农科院的助理研究员马向阳,下乡当第一书记,用一颗赤诚的心巧妙化解重重矛盾,带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的感人故事。张建东介绍说,政府先后组织了100多场高质量、接地气的文艺剧目,开展以扶贫为主题的文化创作和文化扶贫巡演,在展演过程中,《马向阳下乡记》还入选了文化部重点扶持剧目。
    与此同时,青岛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优秀第一书记”“乡村好青年”“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道德示范效应,并以“四德”建设为抓手,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活动,在贫困村开设“幸福女性大讲堂”“新农村新生活”“道德讲堂”等农村课堂,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思想观念。
    “‘扶贫’首先是‘扶志’,要培育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张建东说,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给予贫困群众实现梦想的力量,是青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武器”之一。
    产业带动
实现可持续、有质量的脱贫
    “像俺这样的贫困户以前做梦也想不到,一年收入能到10万元!”53岁的董德是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的村民,因腿脚意外受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全家守着3亩薄地,生活十分拮据。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莱西市扶贫办协商青岛杰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杰,以该公司大型生态示范园为依托,制定了“旅游开发+扶贫”的脱贫计划,帮助董德这样的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得知董德早年曾养猪,张卫杰便主动找到董德,请他承包养殖黑猪,按照淡季保底、旺季上浮的价格收购包销。由于品种优良、肉质鲜美,黑猪肉最高时可以卖到48元每斤。如今的董德不但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黑猪倌”。
    “‘授人以渔’才能拔穷根。要实现脱贫致富,关键是要改变单纯输血的传统做法,打造具有持续造血能力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张建东说,一直以来,青岛都把产业扶贫作为最有效最持久的扶贫措施。通过“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模式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再辅助以土地流转入股、财政滚动投入、集体参与分红等方式,做到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利金、务工有薪金,多渠道稳定增收。
    兜底保障
    让贫困没有回头路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实问题,我们对贫困人口参保实行‘低档缴费、高档医疗待遇,财政两次补助、个人费用全免’,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免费医疗。”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扶贫办主任王鹏介绍说,西海岸还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城市扶贫,将“城市贫困线和城市低保线”两线合一,将农村扶贫七项保障延伸至城市扶贫,城乡统筹全域脱贫。
“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也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张建东说,基于此,青岛实施了“雨露计划”,对贫困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实行资助全覆盖;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子女在校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每名学生每年补助3000元。
“吃好、穿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养老有保障”,这是青岛市拟定的“两好四保障”扶贫标准。按照这一标准,青岛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1.6万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兜底,通过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多层次社会保障兜底,让贫困没有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