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 ■罗争光

    在助力全国最后43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攻坚战中,社会慈善的力量不容忽视。我国慈善事业助力脱贫的力量有多大?慈善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有哪些优势?未来有哪些重点?20日在京举行的2017中国慈善年会上,相关部门和业界人士进行了热烈探讨。
    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和底线目标。当前,距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还有三年时间,全国仍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摆脱贫困。
    2017年12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指出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明确提出要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民办教育、培训、养老、卫生等社会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业务活动成本中用于脱贫攻坚的比例。
    “对于广大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等慈善力量来说,参与脱贫攻坚既是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使命职责所在,又是提高政治站位、参与国家战略、彰显社会价值的历史机遇。”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在会上说,当前,慈善事业新征程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类慈善力量关心和聚焦扶贫,取得了重要成绩。
    中国慈善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达1393亿元,其中扶贫与发展领域的捐赠占总量的21.01%。而且,扶贫与发展领域增长最为明显,比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同时,我国慈善和公益力量也不断增长。截至2017年底,我国社会组织达77.3万个,其中经民政部门认定登记的慈善组织3165个。我国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7259万人。
    在专业领域,各类慈善机构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了有效的模式和机制。
    与会专家表示,展望未来,我国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既任务艰巨又大有可为,结合慈善力量的特点和各自优势,可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广泛动员、凝聚社会慈善资源。二是聚焦精准、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三是整体联动、打出慈善扶贫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