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视野关注食品安全隐患

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

作者: 【记者姜虹北京报道】
    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共同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烹饪协会、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学科领域专家,对“保健食品的问题与治理”“普洱茶‘致癌’”“中式咸鱼致癌风波”等10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
让科学基础日益坚实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稽查专员李海锋指出,保障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每个参与食品安全事业人士的初心和使命。由于食品安全的社会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围绕食品安全的话题总是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2017年1-12月,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三司的指导下,共完成食品安全风险解析29期,参与专家128人次。就其解读的严谨、专业与权威性而言,科学的基础更加坚实。从整体趋势来看,舆情热点密度减少,热度降低,而新热点中与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内容显著增多。
    孟素荷教授表示,在29期内容中,回应舆情热点的为18期,占62%;主动进行预警提示的为11期,占38%。这与2013年时热点解析占比100%的情况相对比,可以看出从以危机应对为特征的“热点解析”,到以风险预防为特征的预警提示,公众关注视角的变化,恰好体现出我国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管理更加主动、从容,与世界接轨。
    辟谣工作体现“共治”成效
    孟素荷教授表示,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具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日趋完善、冷静和到位。2017年,在受各方高度关注的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审批中,政府部门专业、有序的办事效率出乎企业的意外,受到高度好评。
    针对难度最大的网络谣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7年成功地打出了组合拳。据李海锋司长介绍,2017年总局在系统内建立了3960个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微信号、头条号。与科技界合作,全年共发布辟谣信息85条次,及时准确地澄清了谣言,净化了舆论环境。2017年,公安、网信部门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实行治安拘留等处罚50件次,以正压邪,显示了较高的管理水平。
    在学会梳理的近两年的热点中,与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内容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传统食品的评价,出现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去年的红肉,今年的咸鱼、白酒、凉茶、油条、普洱茶等。在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大背景下,以中国传统食品大规模回归为特征的消费升级,需跨越“用科学的数据说明产品”的门坎。食品与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已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