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名市场”不应成为贸易保护推手
作者:
■江德斌
2017年“恶名市场”名单再次将淘宝列入的做法,令人感到愕然。USTR发布“恶名市场”名单目的,是为了协助有关机构加大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可近年来其反复无常、标准缺位的做法,则明显偏离了初衷,日益沦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带有深刻的政治化立场,引起公共舆论的质疑,令人难以信服其公正性。
从2011年2月首份“恶名市场”名单发布至今,百度、淘宝、搜狗、京东、迅雷、狗狗搜索、腾讯拍拍网等都曾不幸入选。早在2012年12月,USTR宣布将淘宝网从“恶名市场”名单中移除,理由是“淘宝在过去一年来无论是通过直接与专利权持有人合作,还是通过专利企业所在的行业协会,都为清理网站作出了显著努力。”可2016、2017年“恶名市场”名单又将淘宝列入,弄不清USTR为何来回摇摆。
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看,“恶名市场”名单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份名单是USTR站在美国相关法律和执法环境的立场、单方面所发布的,缺乏公正性,并没有在其他国家得到足够的认可。
早在2011年12月,新华社就发表评论,认为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展开所谓“维权”行动,以“美国标准”单方面发布“恶名市场”名单,有失公允。中国商务部曾对美国发布“恶名市场”名单做出回应称,报告措辞模棱两可,既没有确凿的证据,也没有详细的分析,是非常不负责任和不客观的。
而且,华尔街和海外一些行业协会、媒体也看不下去了,“胳膊肘往外拐”帮中国说起了好话。美国知名的贸易和商业新闻网站Tamebay,在第一时间对此发表评论,为中国市场被列入黑名单鸣不平,称针对淘宝等9家中国市场有点过于严苛。而其他在名单里的成员包括海盗湾等下载网站,都是故意长期非法下载电影和电视剧以及音乐。
近年来阿里打假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前几天阿里发布的打假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阿里巴巴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封杀,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阿里与全国23个省份开展线下打假合作,并与12个省份公安机关就线下打假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累计向全国执法机关推送涉假线索1910条,协助抓捕涉案人员1606名,捣毁窝点数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
众所周知,特朗普政府执政后,采取全面收缩战略,推行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措施,对竞争对手进行打压和排挤。不久前,美国财政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蚂蚁金服收购速汇金,华为进军美国市场也频频遭遇政策性阻碍,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逐渐偏离自由市场的轨道,政府权力之手干涉市场、妨碍公平竞争的道路越走越远。
由此可见,USTR漠视阿里打假成绩,将淘宝等列入“恶名市场”名单,此举实则充满恶意与敌意,打着“维权”的旗号公开行使霸权之实,不公平对待中国企业,以维护美国经济利益。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全球化自由贸易不可逆转,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USTR要看清大势,不应将“恶名市场”名单当成贸易保护的推手,应积极维护市场公平正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正视中国经济的进步,承认中国企业维护知识产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