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曝GDP“注水”虽好更要改革统计方法

作者: ■魏文彪

    最近,几个省份正在主动给自己的GDP“挤水分”。先是内蒙古,核减了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之后是天津,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GDP直接挤掉1/3,调整为6654亿元。GDP注水的恐怕并不限于这两个地区。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就达15.49亿元;而如果有心去把过去几年各省市的GDP数据相加,其总和和总增速超出全国GDP的最终数据,也是常见的现象
    统计包括GDP在内各类数据,原本可以起到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而像部分地方一样GDP数据“注水”,不但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而且会对决策起到误导作用,不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GDP数据“注水”也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严重败坏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败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包括GDP在内的数据造假“毒瘤”,亟待剜除。
    部分地方所以会实施GDP数据造假行为,说到底是因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即经由GDP数据造假,为本地政绩“贴金”,助力官员升迁仕进。也正因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面对下级政府与官员GDP数据造假行为,并不是所有的上级政府与官员,都愿意主动给GDP数据“挤水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数个地方主动给自己的GDP“挤水分”值得点赞,但是,寄希望于所有的地方都能主动给自己的GDP“挤水分”,以保障GDP数据的真实性,并不太现实。
    杜绝GDP数据造假行为,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指出的,需要摒弃“唯GDP”思维与做法。不过,经济发展是一个地方包括社会发展在内各方面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要能获得大的发展,还是要大力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而且,为了促使各地政府与官员大力发展经济,统计各地GDP数据,将其作为决定官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也确有必要。所以,需要摒弃“唯GDP”,并不等于不要GDP,而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的同时,杜绝GDP数据造假行为发生。
    一方面需要GDP但要杜绝数据造假,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所有地方都主动给自己的GDP“挤水分”,以保障GDP数据的真实性并不现实。在这种情形下,改革GDP统计方法,令其更加科学,从制度上堵塞数据造假的空间,显然是必要之举。去年10月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表示,2019年将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改革后,地区生产总值将依据统一的核算方法,利用地区与国家相衔接的基础资料,进行统一核算,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基本衔接,把差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切实提高统计核算数据质量。而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的实施,从制度上杜绝GDP造假行为发生,切实保障GDP数据的真实性,令其真正成为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并对实事求是工作作风起到促进作用,无疑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