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消费扶贫共享发展的新模式
作者:
■黄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近年来,贵州在扶贫开发的道路上举全省之力,集社会之智,不断探索、不懈拼搏,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但扶贫开发是一直贵州的重点、难点工作,贫困人口仍然较多,贫困农户作为扶贫开发主体自身能力比较弱。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最重要的就要始终要把贫困农民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目标,要把增加农户自身的发展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直接目标。新时期尤其要创新多种扶贫模式,其中,消费扶贫通过购买和消费来自贫困主体的产品与服务,以达到使贫困主体增收脱贫。这也是不断提高精准扶贫程度的一种新模式。
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消费的前提要有较高质量的产品可供给,要把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加快发展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尤其在乌蒙山、武陵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大连片贫困地区,依据山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发挥生态优势,着力加快特色种植、生态畜牧养殖业、中药材、核桃、乡村旅游等特色扶贫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强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点的山地农业扶贫开发新路。支持部份不具备发展大工业的县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或与周边地区适宜发展工业的区域异地合作建设“飞地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特色食品、民族工艺品等特色轻工产业。扶持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寨开展乡村旅游,鼓励有条件的贫困重点村建成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民镇名村,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产旅融合发展。推动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对具备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条件的1000个村贫困村给予文化产业项目扶持,推出一系列乡村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精品,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建成一批特色扶贫产业基地。
拓宽消费供需双方的对接渠道。加快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发挥贫困地区的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推进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培育发展农村小微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集体或企业形式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营销推广能力。鼓励开展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实践,通过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对接,切实解决消费者对农产品信任的问题。加强跨区域合作和商流再造,以B2B2C模式探索和降低长距离物流成本。加快发展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使乡村旅游者在田园旅游中直接消费。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积极采购贫困地区的食堂用品、员工福利和其他农产品,把直接购买扶贫产品作为参与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
加强消费扶贫的机制建设。消费扶贫模式的可持续推广,在于贫困地区产品的价值能被消费者接受。贫困地区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三变”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措施,探索创新消费扶贫利益联接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农户主体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积极宣传贵州优质农产品,发掘和宣传贫困地区产品的绿色、生态等品质优点,引导更多消费者参与到贫困地区的产品购买中来,通过直接购买贫困村贫困户的产品和服务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扩大优质农产品规模,加快农业种养结构调整,确保优质农产品供应供给。强化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溯源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将精准扶贫与大数据结合起来,做好扶贫服务体系和供应链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消费扶贫开发的精准度,让贫困地区的产品畅销。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