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真正是用来住的

作者: ■吕若希

    2017年,家中发生重大变化:又卖房子啦,又买房子啦!
    大人的世界,越来越看不懂啦!尤其是关于房子的买卖,据说无数的专家,满嘴的预测,在翻云覆雨的房地产市场中,都变成了满嘴跑高铁。不管是看衰的,博得了无数期望房价大跌的百姓的好感,还是看涨的,收获了漫天的骂声,在谜一般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面前,掉落了遍地的眼球乒乓乱跳。其实,不管哪一方面的专家,在我眼里,都是坐拉砖的拖拉机亮相在生活的大舞台。因为,我坚决地相信:他们无一例外地住在宽敞明亮、豪华气派的房子里,不断地制造所谓的观点和预测,往往还是裹着“学术”的外衣。
    其实,我家的房子,带给我的是美好的人生经历,因为,房子真正是用来住的。
    我住的第一套房子,是六楼,是楼顶。
    90平米的房子,在我孩提时代的眼中,是无限大的天地。在各个房间里游玩,伴随的是父母的笑声、爷爷奶奶的身影。从在学步车里滑来滑去,到无所顾忌地跑来跑去,用大人们的套话讲:我在幸福得成长着。这个房子,是足够我驰骋的天地,是贮满我幸福回忆的乐园。小区边上就是公园,“宝宝从小就跟在公园里上班似的”,父母上班后,爷爷奶奶就带我在公园里玩,有小草、有小树、有小花、有小湖,我们一起在游玩中快乐地成长。
    “在你成长的孩提时代,这套房子,给了你与大自然接近的经历”,父亲是来自于农村的,感慨我不能重复他乡村生活,当然,他也不愿我去重温。这套房子,提供了两可的生活,父亲是满意的。
    2008年,已上小学三年级的我,跟随父母搬家了。上学了,学业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新房子140平米,每人一间房,父母很欣慰:希望孩子学习环境更好些。
我住的第二套房子,也是六楼,也是楼顶。但是,这套房子,有90平米的阁楼,可以在大厅里打乒乓球,可以在露台上种丝瓜。当然,我更怀念第一套房子,那里盛着我童年的一切,是我成长的地方。
    新房子宽敞、明亮,周边环境颇为现代、新鲜,是城市发展的新区,也承载着父母新的希望。有点迟到的滑梯床,属于我自己的书桌、书橱,任凭我打扮的房间,阁楼上锻炼的热闹,以及采摘长长的丝瓜,这些贮满了我少年时代的春夏秋冬。
我住的第三套房子,还是六楼,还是楼顶。这次的房子是租来的。上高中了,为了我上学方便,父母在学校边上,租房陪读。不仅仅是为了我的方便,从他们越来越殷切、越来越亲切的目光中,我也读到了他们的留恋,珍惜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光,因为我即将成长为大人,即将走出家庭、走向远方、走向成长。
    而父母即将渐渐地走向“独立”、走向老年。
    于是,迎来了2017年,这个变化的年份,迎来了卖房、买房的大事件。当然,这个老工业城市的污染、冬天逼人的雾霾,为了父母的健康,我是支持父母搬到沿海城市、搬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但是,我依然难以割舍与自己生长、成长以来的房子之间的“分手”,将来,它们只能是我转眼回望童年和青春的故乡,是永远也回不去的安放心灵的地方。
    拼上所有的力量,在还能抗住的年龄,再承接压力,为孩子留下一套沿海城市的房子,这更现代、更环保、更满意的房子!这是父母反复解释、反复鼓励、强化的信念和理由。因为,我已经清晰地听到了生活的压力吱吱作响,在父母有意避开我日益增多的争辩、争吵和向往中。
    感谢美好的时代,我们的第一套房子,是房改房,2000年前,400元/平米的价格,在今天看来更是个难以相信的奇迹,据说那叫“房改房”、“福利房”,由此而后,进入了眼花缭乱的商品房时代。
    第二套住房,应该感谢父母的眼光,2007年的2000元/平米冒头的房价,仍然会让人留恋和不可思议,多少人因买房而发家致富,但我们只是庆幸没有多花钱而已,因为,我们是切实实践着“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一宗旨滴。
    到了房价风云变幻的2017年,就连我们这样一个重污染、收入一般的三、四线城市,房价竟然破万,且仍然在奋力向上奔跑中,在大人们日复一日的议论中,从书本中挪向社会的目光,带给我的仍然是不懂加不懂的N次方。
    成长的代价难道是舍弃吗?一次次的搬家,舍弃的是房子,更是过去的时光。万般的无奈,也抵不住父母的决策,大人们坚定的方向。随着他们一次次的解释,一次次的的憧憬,当卖掉了我生活过的房子时,带给我的最大感触仍然是难以排解的忧伤:“那仅仅是房子吗?那是家!”
    当父亲听到我的呐喊时,我看到了他后悔的目光!虽然已经无法改回决定,就如那永远逝去的时光,父亲的愧疚还是唤起了我熟悉的感觉:那就是父母对子女永远无尽的爱的目光!
    如果如成长般不可更改,如生活般不可预测,如童年般不可重回,那就用热情、希望和努力,来迎接这看不懂的大人世界,迎接父母憧憬中那更加美好的未来!
    因为,我们都终于明白:
    亲人们在一起的地方,就是家!
不管安放在哪里,家,就是充满爱的地方!(作者系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高三14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