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发展战略新路径 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科技时尚绿色”成为纺织产业新标签
作者:
■本报记者刘战红
“中国每年生产300多亿件服装,相当于为全世界74亿人口每人提供4.25件衣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日前举行的2017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亮出了这组漂亮的数字,他说:“我们可以很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
目前,纺织行业的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孙瑞哲指出,纺织业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正在趋缓。在趋缓的指标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产业技术进步。现如今,我们的国产纺机已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80%以上,劳动生产率正在大幅提升。
“纺织行业的发展正面临历史性变化。仅就消费层面而言,关注的焦点也在发生变化,从注重人均纤维消费量发展到追求质的提升;从青睐有形产品到偏爱有形产品背后的服务;从习惯于模仿式、排浪式消费到时尚个性化多元化消费趋势……”
孙瑞哲认为,消费升级以及需求变化,对行业来说是发展中的结构与分配问题。纺织行业面临着供需之间结构不平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之间收益不平衡、创新应用不充分、产业融合不充分、环境建设不充分等矛盾,为进一步做强产业,需要寻找产业发展新的平衡,即质与速的平衡、虚与实的平衡、义与利的平衡。
当前产品迭代在加快,缺少耐心与短暂关注正形成一种消费趋势。这种需求传导到产业链前端,要求产品开发与供应必须更快速、更敏捷。然而过度关注速度竞争可能会降低创新质量。陷入速度竞争,会引导资源流向短期投资,忽视长期性、根本性领域的投资,习惯引进,怠于创新,破坏长期发展土壤,因此要平衡好质与速的平衡。
虚与实的平衡主要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引起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等纺织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行业的运营模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加快了产融结合与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虚实平衡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根据纺织产业特点,开展产融结合、两化融合和制造业服务化等模式创新,避免产业空心化,做好风险管理。
义与利的平衡是指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行业生态、短期收益与长远价值的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既要追求经济增长,也要夯实产业发展的土壤;既要优化产品供应,又要履行好社会责任。
在孙瑞哲看来,要以工程化的方法,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规模化,实现质量与速度的平衡;要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做好虚实平衡;要通过资源循环、节能降耗、产品溢价、资本运营等途径,让责任履行成为价值的重要来源,在行业层面推进责任共识的形成,完善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进而实现义与利的平衡。
聚焦新平衡、拥抱新时代、实现新发展,正在成为纺织强国建设的新战略与新路径。目前,中国纺织工业经过不断转型升级,进入了“以高品质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科技产业,以服装品牌、家纺品牌为代表的时尚产业,贯穿全产业链加工的绿色制造产业”发展新阶段。“科技、时尚、绿色”正成为行业的新标签、产业的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