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要有看得见的“获得感”

作者: ■吴学安
    "以前领发票,只能去办税服务厅,现在用手机就能解决,还能快递上门,感觉口袋里随时揣着一个'办税服务厅'。"重庆市奉节肉鸡养殖大户梁定大高兴地说。"口袋里的办税服务厅"是重庆市国税局、地税局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两局通过实施一系列"放管服"改革新举措,推动征管方式转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提升纳税服务质效,精准服务纳税人需求,纳税人满意度明显提高。两局通过发挥纳税信用的导向作用,联合金融机构大力开展"银税合作",有力促进了企业诚信纳税,目前已有11家银行参与合作,推出了12款纳税信用类贷款产品。此外,重庆市国税局、地税局依托大数据,积极实践信用管税、信息管税和合作管税新模式,抓好事中事后管理,提升了税收管理效能
    中国的“放管服”改革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入与彻底的阶段,它的标志是以法治思维来推进“放管服”改革。此前,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提出,2017年年底前,各级政府要对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用法治为改革“护航”。早在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首次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总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国务院已分三批取消了269项行政审批项目,充分表明政府简政放权、转变管理方式的决心。“放管服”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于优化市场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方便百姓办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说,简政放权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存在。从国务院各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面对这场关系自身的改革,“下不去手”的纠结难以避免。这也是迄今为止,简政放权“明放暗不放”、通过权力设租寻租、“红顶”中介违规收费、要求提供“奇葩证明”,或者放权的同时,不注重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等问题屡禁不绝的原因。
    应该看到,“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专项督查就能彻底解决,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督查机制,才能对深入推动改革提供强力保障。在严督实查中让各级政府和部门认真研究解决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打掉阻碍创新创业的门槛,通过加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通过优化服务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从而达到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的目的。
    随着简政放权进入深水区,提高放权含金量、啃下改革硬骨头成为新的改革课题,必须进一步转变理念,持之以恒进行政府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方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探索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相应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优化审批流程,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同时,通过对于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收集到的问题线索,要逐一认真梳理,分类落实整改,将专项督查的实效转化为继续深化改革的成果;另一方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治理创新,不仅要下放权力,还要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放与管相辅相成,更有效的管就可以更多的放,管得好才能放得活。政府有关部门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做到“宽进严管,放管结合”。以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不言而喻,“放管服”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之举,也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之措。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披荆斩棘向前推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双创”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所在。此次针对“放管服”改革开展专项督查,正是推动“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的有力举措。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放管服”改革既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廉洁政府、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简政放权事关全局、利在长远,拿出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兴利于民的情怀,把不该管的事交出去,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才能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用扎扎实实的改革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