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化和新科技成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利器

德勤报告称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或超万亿

作者: ■本报记者郭钇杉

    日前,德勤中国物流与交通团队发布专业评估报告《中国智慧物流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当前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包括物流数据、物流云、物流设备三大领域。2016年,智慧物流市场的规模超过2000亿元,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场的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德勤中国物流与交通行业领导合伙人宋旭军强调:“互联网时代下,物流行业与互联网结合,改变了物流行业原有的市场环境与业务流程,推动出现了一批新的物流和业态模式,比如车货匹配,众包运力,多式联运等。基础运输条件的完善及信息化的进一步提升,激发了多式联运模式的快速发展。新的运输运作模式正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智慧物流也就呈现出了快速的增长。”
    报告在分析各技术行业实践时发现,行业内电商平台与领先物流企业纷纷积极布局智慧物流,抢占先机。作为智能物流的基础,对相关新兴技术的运用尤为重要。在众多新兴技术中,无人机,机器人与自动化,大数据等目前已相对成熟,即将商用;可穿戴设备,3D打印,无人卡车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预计在未来10年左右也会逐步成熟,并将广泛应用于仓储、运输、配送、末端等各物流环节。举例来说,亚马逊已经通过货仓机器人,使其成为业内物流仓储机器人应用最广泛、最领先的企业,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而在国内,京东斥重资部署无人机,使配送业务有了质的飞跃。
    宋旭军表示:“目前,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主要应用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区域,比如在农村进行配送。中国企业在该项技术领域具有领先的优势,政府的政策也较为开放,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无人机管理办法,国内无人机即将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
    然而,也有部分物流相关的新兴技术尚未发展成熟而未能投入商业用途,例如仓内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技术,最后一公里中的3D打印,干线技术中的无人卡车,及数据底盘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大多尚处于研发的测试阶段,预期可分别用于仓内智能分拣,末端产品配送,干线货物运输,产品溯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比如,在DHL荷兰仓内,员工可根据智能眼镜的图像提示,如包裹体积、目的地信息,进行高效的货物分拣处理。
    在谈到物流企业能否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时,宋旭军建议,“数据化是物流向下一代升级真正实现智慧物流的关键。物流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所在领域的客户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用开放的心态拥抱科技,拥抱智慧物流,实现转型升级。同时,智慧物流早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谁能把握先机,谁就能占据主动。物流企业需要提前布局,抓住智慧物流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