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7年11月底,进入陕西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系统的民营企业有3578家,投入帮扶资金28.72亿元,帮扶贫困村4371个,涉及贫困人口44.55万人,安置就业5.02万人。陕西省工商联联合各级商会、企业,在探索精准扶贫的路上,为全国的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创新模板
"在实践中,我会引导民营企业创造了以思想发动扶志、公益捐助扶弱、技能培训扶智、规模生产扶乡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徐明非对记者如是说。围绕民生工程,坚持商会建设,陕西省用"产业扶贫"下活了"万企帮万村"一盘大棋。而这些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不仅丰富了民营企业扶贫的路径和方式,也凸显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先天优势,彰显了民营企业家坚持不懈追求创新的精神特质,为全国各级商会参与脱贫攻坚思路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有益借鉴。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2016年以来,由陕西省工商联牵头,联合扶贫办、光彩会、慈善协会启动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近日在西安举行了表彰大会。陕西省委副书记、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副组长毛万春出席并讲话。
截止2017年11月底,进入陕西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系统的民营企业有3578家,投入帮扶资金28.72亿元,帮扶贫困村4371个,涉及贫困人口44.55万人,安置就业5.02万人。陕西省工商联联合各级商会、企业,在探索精准扶贫的路上,为全国的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创新模板。
授人以渔:就业促增收
陕西省工商联主席、陕西省总商会会长徐明非表示,扶贫要扶智,脱贫先就业。陕西省工商联和商会一直坚持产业扶贫,并在引导民营企业开发贫困地区资源,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记者了解到,产业扶贫方面,陕西省参与企业1281家,实施项目1920个,帮扶村1904个,帮扶贫困人口27.73万人。在帮扶过程中,尤为重视“就业促增收”,各级商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优先招收贫困户子女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参与企业1272家,实施项目1421个,帮扶村1346个,帮扶贫困人口5.10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省总商会特别重视引导民营企业向贫困群众教授实用技术,培养致富带头人,实现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经常鼓励民营企业选派技术或管理人员驻村,现身说法激发其内生动力,目前参与企业457家,实施项目571个,帮扶村639个,帮扶贫困人口5.69万人。
譬如紫阳县大力支持扶贫民企远元集团培训无技能、无学历、无背景的贫困农民提升技能,从业足浴修脚保健行业。仅2016年就帮助1691名贫困人口就业,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0%以上,当年创收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县财政收入的两倍。
产业先行:难点变亮点
陕西背靠秦岭,幅员辽阔的同时,也拉长了战线,给整体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截止11月底,陕西省录入台账系统的民企帮扶项目达7538个。
“过去是扶贫沾发展的光,现在是发展搭扶贫的车”。徐明非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扶贫工作,产业先行,商会扶贫,要学会如何把难点变亮点。将产业帮扶列为重点帮扶方式,引导民营企业遵循市场导向,抢抓政策机遇,支持县域经济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帮扶的带动作用,总结产业扶贫典型案例,意义重大。
例如陕西省总商会牵线搭桥,促成西安迈科集团投资160亿元建设城固县董家营镇古路坝文旅休闲研学小镇发展文旅休闲度假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记者了解到,小镇项目覆盖了3个贫困村45000亩山地,提供了1000多个日常工作岗位,贫困群众通过林地入股、劳动就业、出售农产品等方式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企业还将以每年利润的5%-10%作为专项扶贫基金。
2017年9月,陕西省工商联组织10位民营企业家赴山阳县走访调研,促成竹园村公司“百县百店”的受店在山阳县落地。记者了解到,竹园村承诺,将在全省有脱贫攻坚任务的每个县,至少开一家火锅店,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同时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方式。
记者了解到,在扶贫工作中,扶贫办统筹协调有关部门,收集汇编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涉农产业,把产业扶贫与壮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双受益。
例如荣民集团投资1.6亿多元,通过扶持养殖、种植大户建设家庭农场,实施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使定边县远近闻名的贫困乡海则梁乡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9000多名群众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2016年实现了新结对的白泥井镇建档立卡的338户贫困户、1600多人全部脱贫。
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9月27日与山阳县政府签订了投资4.05亿元的食用菌产业项目,目前已进入土地流转环节。还有森弗公司的食品工业园区项目、海升果业公司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项目、江林集团的中药材基地项目等,都是陕西省工商联、总商会围绕民生工程,坚持多措并举,把难点变亮点,带领民营企业产业扶贫的鲜活案例和成功经验。
商会联动:组织推进出成效
记者了解到,本次脱贫行动,由陕西省总商会牵头,联合扶贫办、光彩会、慈善协会成立“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小组曾先后5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工作,并适时召开推进会、现场会、视频会交流脱贫经验来来推动工作。
记者拿到的《陕西省工商联脱贫攻坚考核报告》中显示,在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企业嫌数据统计麻烦,台账录入不全面,缺项、漏报现象严重,导致基础信息不够准确的情况。
会后,陕北地区榆林市工商联主席贾正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榆林市工商联曾多次主动邀请省联派人对县区台账填报进行培训,一把手亲自督促落实,在发动商会帮扶力量,总结上报典型案例,台账统计工作方面亮点突出。民营企业遵循市场导向发展产业,既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创业增收,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自身发展,是实现双赢的、可持续的、不返贫的治本之策。在以脱贫攻坚总揽陕西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方资源向脱贫攻坚聚拢的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和县域经济有很多发展机遇。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很多贫困地区普遍存在“争当贫困户,坐等吃拿要”的依赖思想,不愿参与产业项目,害怕承担经营风险。
为此,陕西省发挥各级商会的组织作用,将夯实工作基础、摸清底数、掌握基础信息作为开展扶贫行动的首要工作,省级层面坚持在动员、培训、指导等环节上下真功夫,动态跟踪参与企业的工作进展情况。市级层面承上启下,拿出切实可行措施督促县区落实,均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全省上下和各级商会的共同努力,确保了陕西省“万企帮万村”台账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所做出的有效贡献,全国工商联曾两次通报肯定陕西省的台账管理工作和组织工作扎实、精准、有效。
企业闪光:新模式带动新成效
从古城长安延西汉高速约莫半个钟头便到涝峪口,顺秦岭北麓梯田向西而望,便是荣华葡萄乐养小镇。小镇环山临西而抱,是陕西百强民营企业荣华集团助推落实“精准助农”理念,全力打造的“农业+旅游+颐养”三位一体模式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业产业小镇服务平台,在国内首创“企业+自有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小镇”的农业产业运营模式。
荣华农业致力于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管理模式,在国内首创园、村、镇三元融合发展的PVT模式,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以及“加工仓储服务+主体营销网络+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发展运营模式。
这个资产规模3.3亿元的荣华果业庄园拥有5000吨气调库和万头养猪场,“果、畜、沼”水肥一体化有机果园种植体系建设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占地2600多亩的荣华葡萄庄园拥有酒庄、物联网温室大棚、主题生态广场和葡萄观光长廊——而荣华葡萄庄园,正是陕西省“千企千村”惠民工程产业帮扶示范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哈苹果友谊园”。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金新康一直在电子商务行业潜心钻研,在商洛市商州区荆河生态工业园创办了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企业形成了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以绿色健康产业、创新服务业和智能特色农业为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公司设立了1亿元的森弗精准扶贫专用资金,主要通过电商模式助力扶贫。
“我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创新铸就未来的经营理念,我们发挥这些优势,为贫困户、农业企业、创业青年等提供针对性的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产业项目对接培训。让贫困户通过提升技能,创新创业增收脱贫。我们还投资承建并运营了商洛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搭建了忆秦岭等电商平台,让数千种农产品及加工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农产品拥有了大市场,为发展农业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金新康如是说。
作为陕西省电子商务协会的会长,金新康将电商、大数据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运用在新的扶贫模式上,这也让森弗公司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优势。
产业扶贫新模式探索中,荣华集团和森弗公司是两个典型案例。如何利用政策帮扶企业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建设最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陕西省总商会一直在不断积极探索的路上。
围绕民生工程下活产业大棋
商洛市镇安县雪樱花魔芋制品有限公司用新栽培技术在板栗、核桃林下套种魔芋,让同一片土地又增加了一份收益;汉中市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夏秋茶做深加工,提高鲜叶附加值;陕西齐峰果业在眉县建设猕猴桃基地30万亩,全产业链运营下发展订单农业,流转土地1080亩,技术培训1850人,发展合作社社员12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320户,2016年合作社农户人均收入比全县高出1800元,培训60名贫困户涉足电商领域,实现了可增加收入约24万元。
这些利用科技引领提质增效模式、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带动模式,都是陕西省工商联和总商会积极探索出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在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甘肃片区座谈会上,陕西省总商会特别受邀着重就新模式探索作了交流发言。
“在实践中,我会引导民营企业创造了以思想发动扶志、公益捐助扶弱、技能培训扶智、规模生产扶乡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徐明非对记者如是说。围绕民生工程,坚持商会建设,陕西省用“产业扶贫”下活了“万企帮万村”一盘大棋。而这些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不仅丰富了民营企业扶贫的路径和方式,也凸显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先天优势,彰显了民营企业家坚持不懈追求创新的精神特质,为全国各级商会参与脱贫攻坚思路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