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9%

就业质量和充分性均有所提高

作者: ■本报记者杨联民李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释放人才红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统计数据显示,201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共17.4万人,就业率已达96.9%,与往年相比就业质量和就业充分性均有所提高。
    日前,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联合发布《乐业报告》系列之《上海市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以上海市就业登记信息为基础,结合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的数据,研究分析了进入本市人力资源市场的9万名201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95后已成主力军
    统计数据显示,201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中,90后即1990年以后出生的约占93.6%,80后约占5.7%,70后仅占0.6%。
    社会关注度较高的95后大学生,自2016年开始大量进入上海人力资源市场,所占比重已由2016年的12.1%上升至2017年的47.4%,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的毕业生所占比重,成为应届毕业生中的主力军。
初次就业平均月薪5386元
    统计数据显示,201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平均月薪为5386元,与2016届毕业生同期平均月薪4990元相比,增长了7.9%。从近年来的变化看,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平均月薪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从不同学历的月薪情况来看,201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中,大专高职学历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4068元,本科学历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4793元,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8001元。从高校毕业生的学历与平均月薪的关系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毕业生的学历越高,其平均月薪也越高。
    最看重职业发展空间
    调查结果表明,201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62.8%的毕业生最关心的因素是职业发展空间;对于薪酬福利的关注度位居其后,约占62.6%。在关系到就业质量的诸多因素之中,2017届高校毕业生对于企业规模、企业知名度等方面的关注,则相对较低,均在8%以下。
    从2017届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岗位的满意度来看,对当前的就业岗位“非常满意”的高校毕业生约占14.9%,表示“比较满意”的约占57.6%,两者合计约占72.5%;对当前的就业岗位“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高校毕业生约占2.9%。
外省市生源在沪就业意愿增强
    统计数据显示,2017届上海高校外省市生源毕业生中,除升学、出国、去外省市就业的之外,已有4万人在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了就业登记手续,占外省市生源高校毕业生总数的34.6%,较201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同期水平提高了2.5个百分点,外省市生源毕业生在沪就业的意愿持续增强。
    从学历结构来看,在沪就业的外省市生源毕业生中专科、高职学历的约占19.0%,本科学历的约占39.3%,硕士学历的约占38.1%,博士学历的约占3.6%;硕士以上学历的合计约占41.7%,上海生源毕业生中该比例仅为9.2%。
    见习政策“雪中送炭”
    调查显示,48.8%的201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表示,求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实践经验”,明显高于其他各类困难;认为最大困难是“自身能力与单位需求不符”的毕业生约占29.8%,“缺乏社会关系”约占26.0%。
    为帮助在校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出了就业见习、职业训练营等政策措施。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到政府认定的基地参加见习,既能够体验职场、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享受每月1840元的政府补贴。职业训练营的学员可在全真模拟的职场环境中,参加体验式训练课程,获得简历制作、面试模拟、职场体验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迫切需要积累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这样的政策措施可谓“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