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扶贫车间” 设立“扶贫岗”

如意集团让劳动者有尊严地脱贫

作者: ■本报记者张文燕

    总部位于济宁市的创新型技术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山东如意集团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号召,4年前赴宁夏投资兴业,建设发展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开展了各类精准扶贫工作。
    如意集团宁夏如意工业园党委副书记牛家珍介绍,公司开展的技能培训全部免费。除了老员工带新员工的就近培训,公司组织员工到如意集团成熟的产业基地开展培训。同时,公司对于特别困难职工,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将补助额度增加10%以上。针对一些家庭贫困的员工文化水平较低、对关联工序学习较慢的特点,公司开展专项技能培训,特地把这些员工集中安排在工序较为简单的生产线岗位上,简称“扶贫线”。为了减少返工率,公司目前开展合肩缝、临缝领口、烫串口等培训指导40余类,邀请相关专家、老师为“扶贫线”员工开展培训指导60余次。现在,“扶贫线”有员工180人,预计人均年收入可达4.4万元。
    “2017年入职的贫困员工受训达1000人次,有效地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由移民变成产业工人。”同时,针对贫困员工文化水平较低,对关联工序学习较慢的特点,如意集团专设了车间扶贫生产线。目前已开展合肩缝、临缝领口、烫串口等培训指导40余类,邀请相关专家、老师为扶贫线员工开展培训指导60余次。“这大大减少了相关工序上的返工率,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扶贫线员工因此也可多增加500元以上的收入。”山东如意集团副总裁、宁夏如意工业园指挥部党委书记张晓露介绍。
    为了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如意集团考虑周全,为特困员工贴心设立了扶贫岗。“在部分辅助工序、后勤工序上有很多岗位是不需要长期有人工作的,定点在某一时间段工作即可。如餐厅的水吧、蛋糕房、超市等岗位,每天只有就餐的时候营业,公司就为9名特困员工提供了这些兼职岗位,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还能创收。他们每天轮流上岗,只工作一个半小时,每人每月就可以增收200元。”特困员工撒世兰就是其中之一。
    在如意集团宁夏如意工业园清真餐厅的水吧,记者见到了撒世兰。她是银川市月牙湖乡塘南村的移民人家,不幸的是,她家还是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三十刚出头的她是三个女孩的母亲,其中一个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丈夫患胆结石、肿瘤,家中还有半身不遂的婆婆以及70多岁的公公,一个脑瘤的小叔子也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撒世兰在车间里干上了锁边、车边的工种。考虑到她家的困难,公司安排她在公司的临时性公益岗位水吧上干活,可以拿到一份补贴。撒世兰每天晚6点下班回家再操持家务,日子过得忙忙碌碌,但一个月能有3600元左右的收入。“我现在在家里的地位也提高了”,撒世兰告诉记者。
    牛家珍对记者说:“这些贫困群众很珍惜这样的就业机会。因为珍惜,他们工作都很拼,这样干下去,脱贫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牛家珍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他经历的小故事。为了方便员工上下班,公司购买了一些大巴作为班车接送回家住宿的员工上下班。班车开通初期,牛家珍带车考察线路,有一次,路上遇到一个人。“冬天天亮得晚,我们看到前方有人拖着一根大树枝在走。上前一问,居然是我们如意的员工!她说怕迟到了,因为天黑视线不好,她怕来车看不到她,拖着树枝能自己目标大一点,也安全一点。”
    “当时,我把她带上车,心里真的很感动。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企业会多设一些班车站点,让我们的员工少走点路。”
    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推进脱贫攻坚战强劲动力。虽然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了这种动力,贫困群众的努力与企业的帮扶将更“合拍”,更有成效,就业扶贫,就是让贫困群众靠自己辛勤劳动来脱贫,体面而有尊严地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