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翘盼专项基金出手

“亚洲金融科技并购母基金”值得关注

作者: ■孙永剑周勇刚

    “我国医药产业总体规模从2008年8000亿元到2016年的近3.2万亿元,到2020年预测将达到4万亿元,可以预言,在正确的产业政策指引下,我国健康产业正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这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在日前于杭州召开的“第二届健康中国高峰论坛”上,由科技部国家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发出。这将是一个怎样的“春天”?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来迎接这个“春天”?对此,到会嘉宾们见仁见智。
    决胜未来的战略性产业
    王宏广高屋建瓴地预测:“健康产业正在成为决胜未来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将打造一批千亿级的健康企业。”他指出,健康产业是人民健康的基础产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是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产业。
    在到场嘉宾们看来,王宏广的这番话,很好地响应并诠释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强调:“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
    我国现有13.7亿人口,其中大致健康和基本健康的有7亿人,处于亚健康的有4亿人。“要使亚健康接近4亿人基本实现健康,就必须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体系。”王宏广掷地有声地说。
    健康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及民间投资的热点,也是增速最快、利润最高的产业之一。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文件以来,每年民间投向健康产业的资金达到3300-3600亿元,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健康产业总计可达1.2万亿元左右。
    2016年健康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6.2%,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8%,到2030年达到12%左右。按照2030年GDP将达到120万亿元计算,“健康中国2030”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健康产业的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
    王宏广指出,中国将成为与美国和欧洲比肩的世界三大健康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有统计显示,生物和医药的论文已经占了许多国家科学论文数量的60%,在当前由信息技术引领的第三次浪潮之后,将出现由生命科学引领的第四次浪潮。
    建立专项基金产融结合
    发展健康产业需要对应怎样的商业模式?需要什么样的资本支持?什么样的资本可以与之相匹配?此类问题在本届论坛上正受到广泛关注,业内专家正在考虑,要不要发起一些全国母基金,再建立一些专项基金,发展一些可复制的项目,为健康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铁任之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于亚平表示,金融资本正不断聚焦健康养老产业,形成的发展模式是:(大健康+大养老)×大数据,从投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养老公益基金。
    建投嘉浩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赵雷表示,国内健康产业基金发展呈现出不充分、不平衡、不匹配的现状。从中央到地方到县都有政府引导基金,养老信息化平台省、市、县都在建,但由于资本和产业的不匹配,导致供给侧跟不上,因而出现大量重复建设。
    赵雷对此提出的设想是,要推进行业协会和智库的建设,推动大健康产业的产融结合,筹备发起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产业基金分会,引导和规范政府引导基金在内的产业基金,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互通互融和规范化发展,构建一个集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沟通交流的综合服务平台,把国家的钱用在刀刃上,让真正有心从事健康产业的社会投资人的钱不浪费,让在健康产业领域深耕多年的人找到最合适的投资。然后,在产业基金分会的基础上发起设立健康产业全国引导母基金,通过中央引导,推动健康产业的集中度和高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响应金融稳定的政策。在产业基金分会和全国母基金的基础上,在健康管理协会领导下,打造健康产业生态联盟。使投资方有回报,项目方有融资,产业良性发展,从而是健康产业和健康事业协同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梦。
    中关村并购母基金董事总经理李刚表示,由香港上市公司中国信贷科技联合中国华融国际、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吉林省投资集团和广西投资集团等公司发起的、总规模为100亿元的“亚洲金融科技并购母基金”已在北京成立,将重点投资包括健康和养老产业在内的各大产业。母基金作为基金中的基金,主要通过出资发起设立子基金,实现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在欧美成熟市场,母基金为私募股权提供的资金比例通常在30%-40%,但在中国内地还不到5%。母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围绕金融科技领域以科技和渠道创新为驱动的模式,着重关注上下游产业价值链中具备核心技术和服务能力的领先标的公司,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智能投顾、移动支付、电子支付、消费信贷、普惠金融服务以及供应链金融等行业的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