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既扶贫又认亲

培养致富带头人 预留低端岗位保障就业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周勇刚

    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实施通过企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规划--在董事长周善红带领下,集团扶贫办工作人员多次赴江苏、江西、陕西、福建、广西、甘肃、河北等地,为当地贫困地区出谋划策,提出一条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增收致富建议,与当地贫困家庭结成一个又一个"亲戚"。
精准扶贫 依靠"能人"来带动
    万顺集团在开展各个扶贫项目的时候,会先期进行实地调研深入论证,科学规划扶贫项目制定可行性方案。谋定而后动,最大化保障扶贫项目的有序进行。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扶持创业的"三业"联动精准扶贫模式,以及通过为贫困地区实施精准创业培训,培养脱贫致富村级组织带头人和"能人""达人"来带动更多的人致富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陕西富平县,在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商讨的基础上,提出在老庙镇援建满塬红花椒合作社,以"合作社+产业+农户"的形式,推动当地花椒规模种植达1000亩,再投资兴建一个花椒油厂,出资购买了筛选机、烘干机等设备,实现了花椒等农产品就地深加工,此举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采摘花椒看天收的难题,还使每斤花椒的收入从30元增加到40元,每亩花椒种植增收1500元。去年村集体收入为负债10万多元,今年已实现收入15万元,预计年底增收30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21户脱贫、20户盖了新房,还向外辐射带动周边村镇贫困人口2000多人增收。
    在福建宁德市下党村的"爱心茶园"项目。福建省寿宁县下党村是一个革命老区,全村人靠山吃山,依靠种植脐橙、锥栗、茶叶等,2013年的人均纯收入仅为4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为零。经过调研,万顺集团决定发挥下党村山清水秀,适宜茶叶生长的优势,发展传统产业,放大茶叶种植优势,于是提出了"种植先行、项目引领,商贸推进、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独具匠心地创建了全国首家"定制爱心茶园"扶贫模式,与爱心人士签订茶园认租合同,由村里将认租茶园的茶"定制"给他们,只租茶园不卖茶叶,打响"下乡的味道"茶叶品牌。目前,"定制爱心茶园"规模达600亩,每亩效益也由过去的2400元提高到6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为当地农民每年增加纯收入200万元。2016年全村集体收入23.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1000元,全村实现了脱贫阶段性目标。
    精准扶贫还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在扬州江都郭村镇张倪村,万顺集团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市场需求,决定打造发展现代农业基地,集团陆续投资近600万元,建成高标准宽体钢架温室大棚,空中有机无土生态草莓、蔬菜等绿色有机果蔬,开发生态鱼塘、果蔬采摘、农业观光等,形成农、林、渔、食、娱、游等融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基地,除了资金上的扶持,还为村民提供科学可行的种养示范以及全程技术指导,优先吸纳当地贫困户加入当起"农业工人"。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目前,已建成30亩有机草莓种植大棚,每亩纯收入4万元,52名贫困家庭成员家门口上班就业,人均年收入1.4万元,今年底低收入农户可全部脱贫。
智力扶贫 以提升技能解决就业
    扶贫更扶智,万顺集团在开展扶贫项目的同时,更注重劳动技能的培训,授人以渔。
    其一,实施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2014年起,万顺集团与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联手实施贫困地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创新采取"1+11"培训模式,重点对甘肃、宁夏、福建、江西、陕西等地贫困村农户实施精准创业培训。现已成功举办8期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和4期扶贫创业导师培训班,为56个国家级贫困县培训1000个创业致富带头人和500个扶贫创业导师。他们"满师"返乡后,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注入生机与活力,其中已有300多人成功创业。
    其二,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万顺集团在多个贫困地区设立劳务输出基地,定向培训和招收贫困家庭子弟到万顺集团各公司就业。在陕西省富平县,未来几年,万顺集团将招收当地超过2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按每人每年纯收入3.5万元计算,可为当地农民增收7000万元,现已有200多名农民工在万顺集团上班。到今年5月底,已有3000多名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在万顺集团拥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
    其三,预留"低端"岗位保障农村贫困群众的就业之路。在万顺集团,常年预留了一些"低端"工作岗位,用来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虽然在集团不断结构转型、技术升级的进程中,高素质技术人才、高精尖机器人设备等不断被采纳和采用,但是有些辅助岗位普通人员也能适用,而且做得挺好。这就是万顺集团的用人观。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万顺集团迄今以解决3000多名贫困农民子弟的就业,并从中提拔表现优秀者到管理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