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农产品价高源于大流通格局缺位

作者: ■本报记者 管弦
    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队统计发布的价格涉及鲜活农产品共五大类20个品种的信息数据,贵阳市委党校调查组通过对贵阳市农产品流通情况进行考察发现,该市农产品流通长期存在蔬菜和猪肉价格偏高,本地鲜活农产品市场占比偏低问题。
    调查组通过对贵阳和重庆、成都、长沙、昆明、南宁五个省会城市、一个直辖市2016年全年、2017年2月的零售价格进行调查对比发现,贵阳菜价偏高,而且偏高的主要品种是老百姓日常浪费较多的蔬菜和猪肉。其中,蔬菜平均高约14%、猪肉平均高约15%。另外,相关数据显示,在公路运输货品中,贵州省农副产品占比仍最高、占64.8%,且增长较快,2016年1月至8月增速达18.3%,主要货物为新鲜蔬菜、水果、畜牧产品等,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海南等地。这说明贵州省农产品在对外供应的同时,自给能力不足,需要依靠周边省份进行补充,对外依赖程度高。
    调查发现,造成贵阳市鲜活农产品价格偏高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公益性覆盖不足。由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政府在机制体制创新、保障措施方面没有及时跟上,在生产端,近郊优质菜地流失,远郊菜地生产能力不足。在流通端,保供稳价缺乏有效手段、平台和载体,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布局不合理,流通效率低。
    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产销对接不紧密。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贵阳市从事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法人少,“菜篮子”商品零售环节特别是本省和本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生鲜超市的对接率非常低,农贸市场则更低。同时,与国内其它农产品生产基地相比,专业化程度低,不具备成本价格优势。
    三是市场不到位、竞争不充分。目前在贵阳市“菜篮子”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政府主导的国有市场主体缺失或作用发挥小。从批发环节看,目前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唯一农产品专业市场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其单中心格局不利于降低服务价格、提高服务水平。从零售环节看,目前贵阳市六城区共有各类菜市场(大型生鲜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社区及个体菜店)877家,其定价根据其家庭的生活成本进行倒算,致使偏离成本价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