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企业家精神要把握三个要点

作者: ■郭伦德
    ●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培育出浸润着企业家精神的“真正的企业家”,那么无论经济是处在顺境还是处在逆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就永远不会枯竭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要善于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度挖掘中华工商文明中的感人故事和精神特质,厚植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民族文化根基,形成具有独特气质和风格的中国企业家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讲话中都提到了“企业家精神”,形成了我党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下称《意见》)颁布。笔者认为,要学习好、贯彻好《意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须把握三个要点:
    要企业家,更要企业家精神
    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面对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工商界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来自于”阐述了市场活力来自于哪里的问题:
    首先,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理论。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人民创富的积极性,才使得原本“一潭死水”的中国经济一下子就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人民群众是改革的首创者,这句话非常好地诠释了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因此,改革只有坚持人民本位,激发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走向前进。
    其次,市场活力来自于人,但“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理论,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现了企业家在推动改革和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市场活力来自于人,更严格地说,是来自于人的创新。熊彼特说,企业家就是创新的人。马云说,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创新,创新的主角是企业家。所以,企业家才是市场活力之本源。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大力倡导和推行“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理念。2016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原因就在于,相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源,企业家是稀缺资源;相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本,企业家是异质性的人力资本,对新技术和市场新变化有敏锐的捕捉能力,能够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市场机会,能够带来创造性“破坏”,打破旧的均衡,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企业家是把边际报酬递减惯性扭转为边际报酬递增走向的“拐点”,是我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更高层次增长的关键力量。
    最后,对于激发市场活力来说,企业家重要,但企业家精神更重要,丰富了我党历来重视精神对人的作用的理论。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家创业时有一股劲,不达目的不罢休,几经失败而后东山再起;现在面对转型“火山”却退缩了,总是抱怨这个那个,不是要求这个补贴,就是那个扶持,过去创业时的那股劲不知道丢哪儿去了。这股劲就是企业家精神,没有这股劲,就是给最多的政府扶持也无济于事。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深有感触地说,当前最可怕的不是外在的困难如何多,而是经营者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进取心消弭等企业家精神的减退。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家身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统战干部,与企业家交往,不能只见人,不关心思想。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大的滑坡,我们要关注、关心企业家,但更要关心、关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广东和的慈善基金会主席何剑锋说:“价值观是最好的传承,美德是最大的财富”。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家留给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严格意义上说,我们不缺企业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家,但我们又很缺企业家,我们缺的是永葆企业家精神的、能够感召一代青年的“真正的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说,真正的企业家从不抱怨,因为创新都是逼出来的,没有人在顺利的情况下可以做好创新。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培育出浸润着企业家精神的“真正的企业家”,那么无论我国经济是处在顺境还是处在逆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就永远不会枯竭。
    要善于从优秀企业家典型事迹中挖掘企业家精神
    在2017年4月18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要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精神特质和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示范作用,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企业家精神从哪里来的问题:
    第一,老板不都是企业家。一些老板办企业是为了个人和家庭发财,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也敢于冒险,甚至敢于创新,给社会也带来了税收、就业等贡献,但他本意不在于此。出于快赚钱的目的,这些人热衷于赚快钱,投机钻营,在经营中往往守不住道德底线,甚至不惜走歪门邪路。有了钱以后,要么“小富即安”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要么投资移民去资本主义国家享受生活,祖国和家乡在他们眼里忽略不计。这些人身上是有一种“精神”的,那就是为了钱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现实生活中许多老板信钱信权信佛,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显然这不是我们要激发和保护的企业家精神。严格来说,这些人不能算是企业家,只能称为商人或买卖人,他们身上有的是“市侩气”,却没多少精神气,从他们身上是找不到企业家精神的。
    第二,什么样的老板才算企业家?马云说,企业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家,我们可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但是不可能培养企业家。企业家就是野生动物,就是“原生态”。马云所言的“不可培养”“原生态”,是说企业家不是一般的老板,是具有某种精神特质的老板,这种老板像野生动物一样稀缺,像科学家一样不好培养。企业家是推动市场创新的人,但不是说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老板就是企业家,还要看出于什么目的去冒险、去创新。许多老板说,当我赚一个亿时我是为了我自己,当我赚了一个亿还在做企业那是为了社会,因为许多员工以我的企业为生,不办下去,就对不起他们。表面上看,话很普通,但话里话外深深地铭刻着“责任”和“担当”。这种“责任、担当”就是一种精神特质,而且是为社会所需要的精神特质。所以,赚一亿以前,此人可称为老板;赚一亿之后,则称得上是企业家。2017年5月27日,俞正声同志在出席全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理想信念报告会上指出,年轻一代企业家要坚持爱国敬业,切实增强家国情怀;坚持守法经营,切实增强法治自觉;坚持创业创新,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回报社会,切实增强责任担当。从这些文件和讲话来看,在我国老板要成为企业家,还必须具有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责任、担当等时代精神特质。《意见》则进一步把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提炼为三大精神特质--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第三,能称为企业家的老板,身上都有一股企业家精神,它们都是构成一个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元素,但只有那些最优秀企业家的精神特质才构建一个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灵魂。从国外来看,当代西方国家这些年出现过许多企业家,但为人所推崇的只是那些创办世界最杰出公司的企业家们,如“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史蒂夫·乔布斯、被称为“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以及比尔·盖茨、杰夫·贝佐斯、谢尔盖·布林、扎克伯格等人;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出现了一支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企业家队伍,但能够感召我们的同样是最顶尖的企业家,如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马云、马化腾、张近东、梁稳根等。优秀企业家造就伟大企业,反过来,伟大企业也沉淀出了能够感动一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苹果公司的辉煌成就了“执着于颠覆性创新”的乔布斯精神,华为的出彩成就了“你要战,我便陪你战”任正非精神,在全球每天有无数的青年创客在搜索他们的创业故事,企图追寻他们成功的足迹。由是观之,企业家精神也有高下之分,我们要大力弘扬的是从“优秀企业家精神特质和典型案例”中“深度挖掘”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只有它们最能感动我们、激励我们前行。
    弘扬企业家精神要从中华商道中汲取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贯彻落实《意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要善于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度挖掘中华工商文明中的感人故事和精神特质,厚植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民族文化根基,形成具有独特气质和风格的中国企业家精神。
    第一,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中华商业精神。1870年以来,特别是1900年以后,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理想,以张謇、范旭东、卢作孚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家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创业潮。在那样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他们创业之艰,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资金、人才、技术甚至原材料都极端缺乏,货币权、定价权、贸易权、海关权等经济主权操于洋行之手,时刻面临国外资本不惜动用武力的欺凌式竞争,官吏与民众愚昧不明、排斥甚至抵制现代技术,国内战乱不休,个人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为中国兴办起了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华民族不至于亡国灭种保留了一丝元气。今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营企业面临“市场的冰山”“转型的火山”和“融资的高山”,在困难面前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还是奋发图强、富而思进?与近代企业家面临的困难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这些所谓的“三座大山”。因此,要贯彻落实好《意见》,首先要教导年轻一代企业家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中华传统商业精神,磨炼出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创业品质。
    第二,大力弘扬追求卓越的中华商业精神。追求卓越、对商品品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工业传统,从祖先传下来的和出土的大量中国文物来看,质量之精美、技艺之高超震惊世界,一些产品甚至在今天的技术下都难以复制。毫不夸张地说,在长达五千年的工商史上,山寨中国商品一直是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商业主轴。把山寨文化看成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完全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偏见。就是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追求卓越、致力于创新的中国企业家也不乏其人。为了摘掉“食土民族”帽子,范旭东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在1915年生产出了纯度高达90%以上的海王星牌精盐,引起国外洋行的恐慌,后者以污蔑之能事疯狂攻击久大精盐,企图将之扼杀在摇篮中。1918年为了打破外国公司对国内纯碱市场的垄断,范旭东又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并于当年在试验室里制造出了9公斤合格纯碱。由于列强对中国实行专利技术和生产设备封锁,永利公司纯碱的工业化生产在接下来的7年多时间内一直未能取得成功,公司一度濒临倒闭。当时,对于中国能否生产出高技术产品,国人一度丧失信心,范旭东的努力甚至引来国人嘲笑,但范旭东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从不言弃,永利公司终于在1926年成功地工业化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纯碱,并在同年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其后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日本、印度和东南亚,1943年更是发明了后来在全球享有盛誉的“侯氏制碱法”,在人类化学工业史上写下了中国人的光辉一页。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像范旭东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追求卓越、致力于创新,从来就是中华优秀工商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今天的一些中国人受限于自身贫乏的历史知识,在少数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鼓噪下以为中华文化里头缺少追求卓越的创新基因,导致一部分中国企业家对创新失去自信,其人叫人悲怜,其情令人反思:它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在今天的中国贯彻《意见》、弘扬企业家精神,必须深度挖掘追求卓越的中华传统商业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和精神动力,坚定当代中国企业家致力于创新的文化自信。
    第三,大力弘扬服务社会的中华商业精神。“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这个民族工商界人士骨子里的“东西”,前有弦高救国,后有民国商人主导的“大沉船、大撤退、大转运”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狂妄叫嚣,更有一批又一批的民族企业家前赴后继地兴办教育、改造乡村、大办慈善公益事业回报社会,许多企业家为了践行自身的济世理想,甚至不惜毁家破财。在大生纱厂生意兴隆时期,张謇赚了很多钱,但日常生活十分俭朴,每餐不过一荤一素一汤,没有特别客人,不杀鸡鸭。赚的钱都用兴办教育和建设南通“模范城市”上。他曾计算,经商20多年,用在公共事业上的工资、分红可计150多万两,加上跟他一起办企业的哥哥所捐,总数超过300万两。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却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巨额教育资助,加上建设模范城市的投入,是后来大生集团陷入破产的原因之一。被毛泽东赞之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办学甚至到了“痴狂”地步,不仅自身长期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节约下每一分钱用于办学,而且即使在陈氏集团陷入经营困境时,也公开声称“宁可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他坦言倾家办学是“受爱国愚诚所迫”,唱响了一曲“出卖大厦,接济厦大”的民族公益最强音。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逝世,逝前遗言将遗产334万元除留极少部分供给无职业子女生活费外,其余概捐助学。世人赞他,“前半生兴学,后半生纾难;是一代正气,亦一代完人”。今天我们不提倡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们过苦行僧式生活,但崇尚勤劳节俭的中华风气不可丢,富而思源、积极回报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可忘。贯彻落实《意见》、弘扬企业家精神,要教导年代一代企业家不忘历史,传承好济世为民的中华商业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经济学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