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成立仅四年,究竟凭借什么把零散的扶贫力量整合到一起?如何才能攒指成拳,引导民企参与精准扶贫?冉建波认为,成立商会是企业希望抱团发展的诉求表现。商会首先要在“抱团发展”上做文章,做好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文章,大家才有更多的物力、财力支持社会扶贫事业
"扶贫,首要是扶志。"参与精准扶贫行动两年来,冉建波对此感悟良多。
在他看来,扶贫不仅仅是捐钱的事,"对于贫困户而言,他们缺的是资源和智慧,知识和能力,我们应该深耕细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去做。"
"精准扶贫,主要是希望他们生活得更好,生活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改善。"冉建波透露,目前正通过产业扶贫来实现他们的脱贫,下一步则会在改善生活上下功夫,希望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有所提升,这也正是商会内部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的初衷。
2017年9月14日,湖北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推进会在英山举行。湖北省重庆商会会长冉建波,汇报了商会参与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和成绩。现场,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吐拉洪大力点赞,对其商会的扶贫经验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县之本、致富之源。商会在精准扶贫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关键是走了产业扶贫之路,由‘输血’变为‘造血’。”冉建波说。
经过两年来的精准扶贫行动,湖北省重庆商会以“农户+合作社+企业+商会”的联动模式,带动十堰郧县谭家湾镇的龙泉村、梅铺镇的大坪村、五道岭村、圩坪村等十多个村镇的贫困户,成块连片种植加工型蔬菜,每亩耕地的年均收入由原来的1200元,上升到4000多元,让昔日收入拮据的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他们脱贫攻坚的路径,也勾勒出了商会精准扶贫的另一样本。
因地制宜
十堰郧县谭家湾镇的龙泉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当地农民收入有限,仅靠传统耕种养家糊口。
2015年,湖北省重庆商会前来十堰成立分会。彼时,精准扶贫的口号已经响彻全国。曾经在贫困助学、一对一贫困户帮扶等公益活动中,奉献过诸多力量的湖北省重庆商会,当即决定参与到此次脱贫攻坚战役中来。
脱贫路径怎么走?富民方向在哪里?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之前,这是摆在商会面前的思考题。
会长冉建波带领会员企业前去调研,他发现龙泉村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5亩。家家户户有大亩农田,但年轻人多进城务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多已丧失劳动能力,收入有限,村子里还有十几户依靠政府低保勉强度日,脱贫形势十分严峻。
“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冉建波的扶贫思路异常清晰: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
因此,因地制宜,按照当地自然环境与市场规律精准施策,开发见效快、成规模、红利来的扶贫产业,成了当务之急。
商会班子成员深入当地基层,经过周密调研,科学论证,决定以湖北省重庆商会副会长企业单位——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为核心,以龙泉村为突破口,依托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2007年6月就扎根于郧阳这片土地,是湖北省“十佳带农惠农龙头企业”。该企业依托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富农惠民政策,以及当地特色农业和自然环境等资源优势,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和深度加工,主营“武当红”牌什锦菜、酱制品、调味品、木瓜汁饮料等四大系列60多种产品。
“我们在确定扶贫的产业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商会能否驾驭这个行业,要结合商会实际情况,产业选择尽量贴近商会的行业布局。”回顾以往的扶贫路径选择,冉建波总结道。
联动模式
产业确定后,摆在商会面前的难题更加直接:如何在现有的农产品资源、食品加工企业以及商会平台等多方的合力下,实现农民的增收脱贫?
事实上,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在参与精准扶贫行动之前,其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市场竞争,经营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种植不成规模、销售渠道过于传统、物流成本奇高、融资难导致经营难以扩大等等。
商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指定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湖北省重庆商会产业扶贫示范单位,确立了“以农为本、同种同耕,为民谋利、同甘共苦”的经营理念,按照省市区各级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摸索“农户+合作社+企业+商会”的联动模式。
一方面,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将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商会充分利用当地的产业优势和自然环境,根据企业产品的深加工需求,改善传统的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指导企业与当地农民协议种植统一的农产品,诸如豇豆、辣椒、木瓜等,它们产量高、收成快、能大规模种植,能让农民较快地看到收益。
按照这个思路,商会重点在谭家湾镇的龙泉村、梅铺镇的大坪村、五道岭村、圩坪村成块连片种植加工型蔬菜,实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定向发展,订单收购的农业模式,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整地、统一种植管护、统一技术服务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累计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蔬菜基地5万余亩,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泡腌制品、木瓜果汁饮料为主打产品的产业链。
土地利用起来了,集约化生产实现了,如何提升企业效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为了帮助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进一步优化生产,解决销路、资金、物流等方面的困难,湖北省重庆商会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将商会内部服务会员企业的三大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企业咨询平台、法律援助平台引入扶贫项目,对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及时指导。
商会借助法律援助平台,通过会计事务所的专业人士,帮助企业规范化管理,做到财务透明,数据规范,为引入资本打下基础;通过投融资平台,帮扶贫项目找到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改造升级;又通过企业咨询平台,为企业提供新科技、新平台、新工具、新通道、新管理服务的咨询和帮助,为项目注入互联网基因,打通线上销售渠道,改变过去只走线下的传统模式,通过互联网分销、线下大型超市等实体店的“两手抓”,实现销售渠道的拓宽。
另一方面,为了降低货运物流成本,会长冉建波亲自出马,以其在快消品物流行业十多年的经验,为企业制定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将过去小而分散的运送,改为铁路集装箱运送。以武汉发到广州为例,过去一吨货需要1500元,现在物流优化后,只需要500元,成本降低了2/3。
经过商会一连串的指导,曾经空置的土地上,种满了辣椒、豇豆等农作物,土地优化,产量增加,经过深加工后产品附加值也提高不少,农民每亩耕地的年均收入由原来的1200元,上升到4000多元。
贵在扶“志”
“扶贫,首要是扶志。”参与精准扶贫行动两年来,冉建波对此感悟良多。
在他看来,扶贫不仅仅是捐钱的事,“对于贫困户而言,他们缺的是资源和智慧,知识和能力,我们应该深耕细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去做。”
因而,在扶贫过程中,湖北省重庆商会一直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第一次慰问时,为了迅速拉近彼时的关系,树立帮扶的正面印象,商会给予了贫困户金钱和物资上的资助。但在此后的行动中,冉建波一直坚持唤醒主体意识,传播扶志理念:贫困户自身才是产业扶贫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每季度,商会免费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地、乡镇进行种植技术和管理培训,尽可能为每户培养一个种植好手,每村培养1-3名技术员,扭转过去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
与单个企业相比,商会的确是整合民企扶贫资源的好平台。目前,湖北省重庆商会聚集了1600多家会员企业,涉及60多个行业,许多企业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年的运作,它已经搭建起了全国优秀企业家的资源和信息网络,扶贫中遇到的许多难题,都能够凭借企业家的经验和资源,对症下药,快速解决。
商会成立仅四年,究竟凭借什么把零散的扶贫力量整合到一起?如何才能攒指成拳,引导民企参与精准扶贫?
冉建波认为,成立商会是企业希望抱团发展的诉求表现。商会首先要在“抱团发展”上做文章,做好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文章,大家才有更多的物力、财力支持社会扶贫事业。
事实上,会员企业对于扶贫行动响应可谓十分积极。往往微信群里一号召,会员就能迅速响应,立刻成行。同时,商会党委也组织副会长以上人员,分期分批轮流到帮扶村组对口挂职,开展一对一的的帮扶工作,使扶贫攻坚计划落地开花、持续发展。
扶贫不仅仅是捐钱的事,更重要的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他们自身才是产业扶贫的主体
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也要讲究市场经济思维,产业扶贫最终效果如何,还是要看市场这个“无形之手”。
冉建波透露,商会一直坚持依托市场主体,注重构建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同时,他也在积极动员各方资源,不断地“补短板”,进一步完善管理团队、销售渠道、产品出口等事宜,为农户脱贫致富打好基础。
“精准扶贫,主要是希望他们生活得更好,生活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改善。”冉建波透露,目前正通过产业扶贫来实现他们的脱贫,下一步则会在改善生活上下功夫,希望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有所提升,这也正是商会内部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