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委员俞仕龙:

普惠是这一代证券人的义务

作者: ■本报记者席昱梅
人物名片
    俞仕龙,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委员、中国证券业协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IT总监兼网络金融部总经理
    
    中等身高,白色衬衣,穿深色暗条西服,戴一副无框眼镜,标准版金融业人士形象,这是俞仕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位证券业的精英笑起来还是掩不住那股大男孩气息。但只要谈及业内之事滔滔不绝,谈锋甚健。
    从技术开发人员到项目经理、技术主管、研发部经理……中间换过几个“东家”,但一直都没离开过证券业,一干就是十七年,直到今天坐到了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IT总监兼网络金融部总经理的岗位,他言语中处处透露着对这份工作的喜爱,并有着更大的目标和梦想。
    互联网来袭梦想激活
    刚落座,他就开门见山的说:“十多年中,正因为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了解,我总想着能为这个行业多做一些事情,算是一个小的情怀和梦想吧……”
    对行业的热爱若是俞仕龙心中梦想的火种,那么余额宝的出现则是点燃他梦想的火苗。
    1977年出生的俞仕龙,曾任中国证券业协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多次参与了相关协会组织的信息技术专业课题的编写。凭其在行业内多年的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总是对市场的趋势和行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可以说,之前脑海中只是一个懵懂的框架,但2013年余额宝的火热一下子提醒我,金融科技这个概念已经兴起,我又是IT出身,该是时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证券公司如何去触网?能够通过互联网对行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成了俞仕龙日常思考最多的问题。逐渐的,俞仕龙形成了对互联网证券发展的一个框架性的发展规划和想法。
    幸运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想法,俞仕龙于2014年来到了太平洋证券,太平洋证券也给了他一个去实现梦想的大舞台。
    “正好你需要,正好我有。”
    证券业作为传统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个非常职业化的行业。但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当时行业中并没有人清楚互联网证券应该怎么做,大家都是百花齐放,摸索中前行。而心中已经有一套思路的俞仕龙,坚信自己的想法是行业发展所需,他开始在各种会议和论坛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他数次提到: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普惠证券的践行者。
    在俞仕龙看来,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普惠,在互联网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千万富翁还是普通百姓所享受到的服务和看到的资讯内容都是一样的,互联网的内在精神含义是平等、开放、协作、共享,和普惠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刚结束不久的‘十九大’对金融的要求也是要做到普惠金融,就像余额宝的出现改变了老百姓理财的观念,这是一种很好的普惠金融的实现,而证券能不能做到普惠呢?”
    俞仕龙坦言,对于老百姓而言,能赚到钱的寥寥可数,大部分都是在里面亏钱。他并称,“我们这代证券人,可悲的就是没有让很多老百姓得到实惠,没有让普通的投资者得到实惠。”实际上,面对本性贪婪的金融,证券业的“二八”原则早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因此,俞仕龙也一直在想办法,借用互联网的手段去实现普惠的梦想。“老百姓不一定真的让他稳赚到钱,但至少别让他赔太多,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义务,也是作为一个证券从业者所拥有的一种情怀。”
    用平台实现普惠梦
    实际上,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行业中,证券业是最早和互联网结合的。证券业从2000年就开始已经有了网上交易了,客户可以在PC端进行互联网交易。2006年开始,大部分证券公司就有了由同花顺、大智慧等公司产品化定制的手机炒股软件,但功能简单,仅支持基础的行情资讯和交易功能,不具备更多的服务内容。
    然而,只是当互联网时代真正来临时,这个行业却并没有走在前面。2011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无线通信带宽的扩大,证券行业受到互联网公司的冲击,以BAT为代表的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试图进入证券行业,在证券业流传着一个笑话:“野蛮人在外面敲门”。这句话能看出些许证券人觉察后的恐慌,也不难看出他们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对证券业也将会产生一种颠覆性的改变。
    很多券商开始意识到仅凭简单的手机炒股软件无法与大型的互联网机构去抗衡,也开始布局互联网证券,对互联网的到来采取了主动拥抱。像华泰证券、广发证券等大型的证券公司首先发力,通过大量招兵买马自主研发了移动互联网平台,并已经有了很好的回报。
    但中小券商应该怎么办呢?
    近几年,身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委员、中国证券业协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的俞仕龙,经常参加各类行业调研,参与相关课题与制度的编写,并在太平洋证券努力实践。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以身践行,推进行全行业互联网证券的各项工作发展。
    “以前证券公司都是在营业网点给客户进行服务,营业网点线下员工一人一天可能最多也只能服务一百多名客户,并且不可能面面具到服务好每一个客户,没办法实现普惠;而现在大部分客户都在移动互联网上,不再去线下营业网点了,触点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之后,服务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到达率更高,传达率更精准,就可能做到全覆盖。”
    在看到传统服务模式的弊端后,俞仕龙更是希望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实现精准服务、实现普惠价值观的工具,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网络金融部,并着手创建了太平洋证券自己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太牛。
    “太牛”的诞生,是俞仕龙实现普惠梦想的开端,其承载了太平洋证券各部门的很多服务内容和产品,包括服务客户的理念。为了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差异化道路,他将太牛定义为客户自己的平台,让客户成为太牛的主人,让客户能在上面自己找到自己的投资机会,享受太牛带给他们的金融服务。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太牛不同于其他同行的APP,首先专注将整个公司业务能和营业网点的业务能力的整合,做业务链整合需要打通很多环节,将公司业务线上的力量全集中上去;其次是着重利用像人工智能,智能客服等新技术,为客户提供更佳的体验。以前客户想查看自己赚了多少钱,从登录账号到查阅,一套流程走下来最快也得半分钟左右,而太牛未来只需要对着手机智能客服问一句‘我今天赚了多少钱?’就会有智能客服亲切的告诉你,可以马上得知。
    俞仕龙告诉记者,太牛上线半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除了公司自家营业网点的推荐,没有做过任何其他推广,但平均每天都会有1000多次的下载量,高峰时还能达到2000次。随着太牛活跃度的增加,公司理财产品的销售也在增加,理财方面的交易也在大幅度的提升。显然,太牛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潜移默化的在发生增长。
    当然,对于行业一些大型券商而言,太牛还是出生不久的“小牛犊”,数字小到不值得一说,但俞仕龙看的到的却是一个太牛的发展趋势。用他的话说,等十二月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版本出来后,太牛还将会有一些大动作。
法规完善要紧随市场发展
    俞仕龙说:“我经历过很多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大事,证券行业一步步走来,越来越规范。现在看不到我刚入行时的那种乱相,严格监管成了时下的一个新常态;另外,整个市场的体量越来越庞大,最初入行时一天的交易量能有千亿就觉得很了不起了,到了15年就可以达到万亿了。现在中国的证券业市场规模在不知道不觉中变的非常大,几乎代表了整个国计民生,各行各业都有,容量还会增长。”
    从大学毕业就加入证券业,回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俞仕龙感慨颇多。
    他认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市场快速发展,市场的业务创新能力越来越强,证券公司的业务半径也随之扩大,业务品种不断丰富。另一方面,现在证券公司的竞争格局正在被打破,各种业务纷繁复杂,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不妨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与方法,让投资者保护这个方面做的更接地气做的更深入一些。”
    在俞仕龙看来,监督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监管做好政策规划和引导,另一方面鼓励券商做好业务,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他对于同行的建言是,“现阶段首先得做好合规风控,要适应目前的监管发展形式。‘雨天打伞晴天修伞’,现在是一个很好的修练的机会,我们应该好好修身养息,做好内功。”人物名片
    俞仕龙,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委员、中国证券业协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IT总监兼网络金融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