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天才唐廷枢

作者:
    唐廷枢(1832-1892),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他的一生,对创办近代民族实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
    唐廷枢少年时期,曾在香港的马礼逊教会学堂接受过6年(1842-1848年)的殖民地教育。唐廷枢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靠这口英语,他最早一批进入洋商之中。后来他索性编写了有广东话对照的英语字典——《英语集全》,供人们学习用。这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汉英词典。
    16岁的时候,唐廷枢在香港一家拍卖行当职员。1851年在香港巡礼厅和大审判院做了7年翻译。在他26岁的时候,正是上海开埠之时,他一个人来到上海海关任职。在上海海关做了3年后唐廷枢离开,自己开了一家“修华号”棉花行。在外地收购棉花,卖给外国洋行。并通过他的同乡当时任英国怡和洋行买办的林钦,代理怡和洋行在长江一带的业务,从此走向了买办之路。
    创立近代中国工商业的数个第一
    买办生涯显示了唐廷枢的商业天才。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参与外商的附股活动,唐廷枢的附股不仅限于怡和洋行,他还在美国琼记洋行、马立斯洋行及美记洋行的船队中有投资。他附股投资在1867年成立的公正轮船公司、1868年成立的北清轮船公司担任董事。为外商需要积极组织华商投资。怡和在香港设立火烛保险公司,他要求承销全部股份的五分之三。唐廷枢过人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率,成了怡和获得华商支持的保证,获得洋行的赞赏。他自己积累了财富,同时也学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知识和经验,为日后与洋行进行对手交易、投资经营自己的新式企业做了必要的准备。在华海轮船公司成立以前,怡和船舶公司就设在唐廷枢的事务所内。上海当时建立了对外贸易关系密切的同业公所,唐廷枢同任三个机构董事。得到华商的信任和拥戴。
    1873年,唐廷枢离开怡和,受当时直隶总督李鸿章之邀,参加了对轮船招商局的改组,担任总办。靠着出色的经营才干和商界广泛交谊,改组机构,广招同乡。唐廷枢主持工作仅一个月,吸引中小商人资本金达100万两。
    轮船招商局作为中国近代航运企业进入市场,使近代航运业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当时外商企业旗昌、怡和、太古联合起来共商客运、货运价目,每当招局有轮船出航时,他们的运费就减去大半,企图挤垮中国企业。招局依靠漕运专利,回空免税和官款相济,并有国内商人支持,在货运上占优势。外商损失惨重。1877年3月招商局在唐的主张下以220万两收买旗昌,此时招局已有船只27艘,逼迫怡和和太古对招局妥协,订立“齐价合同”,放弃价格竞争。从而奠定了中国航运业基础。
    轮船招商局成立的时候,唐廷枢深知轮船经营风险巨大,没有保险不行。当时的船舶保险统归英国和美国商人控制,成立招商局打破了他们在中国的一统天下。首航时,唐廷枢要求船舶保险和货物保险一并办理。但是外商百般刁难,要求每艘轮船价格约10万两,一次航程多则两月少则一月。而英国两保险商行只提供1.5万两保险支持,保期仅15天,保险率高达10%。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提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1877行栈,自筹保险。”1875年,李鸿章委托唐廷枢筹办中国首家船舶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开创了中国人自办船舶保险的先河。1876年,唐廷枢再次出资组建仁和保险公司,1878年又扩充资本,成立济和船栈保险局。此时,仁和业务不断拓展,分别在新加坡、菲律宾、旧金山设立分支机构。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已达100万两,完全可以和外商保险公司一争高下。1876年,唐廷枢接受当时福建巡抚丁日昌的委托,筹办福建、台湾两地的洋务,架设了福建-厦门-台湾的电线,开采台湾后垅的石油,计划设立一家资本为200万两的银行以支付对外贸易周转。
    开平煤矿的创建者
    1877年,唐廷枢接受李鸿章的派遣,筹建开平矿务局。官商督办的开平局拟定招商章程,表明企业虽系官商督办,煤铁仍由商人销售,一切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管理权对大股东可派代表驻局司事,所有厂矿司事必须在股东中选任,利润分配每年盈利先提官利一分,再提办事者花红二成,其余八成按股均分。这份章程在招股、分红、人事安排等方面规定符合当时民间私人资本的投资要求。不到3年,资本达到100万两。后开平煤一度占领华北市场,将质次价高的日本煤挤出华北市场。清政府1880年-1881年进口日本煤19409吨,而1880年代末,再也没有进口日本煤。
    为了把煤运出去,解决运输问题,唐廷枢决定修一条铁路。1881年6月秘密动工,他打着建快车马路的旗号,修唐山道胥各庄铁路7.5公里,造出一台龙号机车。但车上路了,朝廷下令禁驶,只能改用骡马在铁路上运煤。几经波折,后来朝廷见安全可靠,遂允许机车正式行驶。这是中国第一条铁路。矿务局1886年把铁路延长,由矿地直接运到芦台。1888年,清廷将开平铁路公司改组为中国铁路公司,唐廷枢又再上上海筹股,将路展至天津,后又延伸到山海关。但唐廷枢并不满足,1888年,又决定购4艘轮船,修建天津、塘沽、上海、牛庄(营口)香港等地煤码头,这样使得水陆运输并举非常壮观,使得煤产量生产达到高峰。19世纪末,开平矿年产煤已达78万吨。
    除了煤的生产,公司还多种经营,办了中国第一家细棉土厂(水泥厂)。并在工业、农业、矿业方面多方投资。唐廷枢造就了数个中国第一,他创办的开滦煤矿有“中国煤炭工业的源头(摇篮)”之称。1892年唐廷枢年60岁时在开平煤矿任上去世,李鸿章痛楚之极,他说:“中国可无李鸿章,但不可无唐廷枢。”(文字整理本报记者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