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GDP直追高质量

作者: ■本报记者张文燕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6日上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最后一场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解读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时明确指出,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提GDP翻番目标,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
    针对记者提问,追求高质量发展是否意味着今后将不再追求高增长时,杨伟民表示,不是十九大以后不追求高速增长了,其实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就已经不再追求高速增长了。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其中的一个特征就是增长速度换挡,就是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增长。这几年我们国家确定的GDP增长目标没有超过7.5%的,今年的增长目标是6.5%。”
    杨伟民指出,十九大以后,我们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可能要进一步进行完善,主要还是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第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在量的不足已经不是我们最突出的问题,我们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是全世界第一,很多行业产能不是少而是过剩了,所以要去产能,但是问题在于质量还不够高。另外,这个判断也是同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样一些判断是相一致的,前后逻辑是一致的。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发展的质量要高,而不在于发展的速度要多快。
    其次是要着力攻克三大关口。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前三季度GDP增长6.9%,比去年回升了0.2个百分点,但是稳中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发展还没有过关,也就是说还没有过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当然,过这三大关口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三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也是十九大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建设当中的一个总纲领。十九大报告讲得很清楚,坚持一个方针,就是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坚持一条主线,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大变革:质量、效率、动力;建设一个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因为现代化的产业要求这四者协同,而不要去孤军奋战;另外,要建设“三个有”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要有效、微观主体要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