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污染攻坚战,民企当积极作为

作者: ■本报记者张文燕

    十九大报告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23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最后一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记者招待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表示,中央环保督察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之上再一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这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尽快补上生态环境这块最大短板,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使人们能够看得见星星、听得见鸟鸣,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要打赢防治污染这场攻坚战,无疑需要每个经济社会参与者的积极作为,尤其是当前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民营企业。
    “我国的民营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不少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前些年,许多企业凭借着人口红利、廉价的土地、能源原材料把企业发展起来。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逐步丧失。”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撰文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握顺应发展大势,结合自身所处的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实际,走转型优化升级之路。
    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优化产能、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顾虑和短期问题,媒体同样也关注到了这些问题。针对“改善生态环境目标和保持经济稳中增长目标会不会有一些矛盾?因为环保原因关厂停产会不会造成失业率的提高?”等问题,李干杰坦言,加强环境保护对企业局部的、微观的影响一点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从长远看、从宏观上看、从大局上看,是没有影响的。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是正相关的。实际上,很多地方把中央环保督察当成推动绿色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和动力,借此机会加强企业的污染防治,内化环境成本,让守法企业有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整治那些散、乱、污企业,比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地方突出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大大提升了这些行业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在过去这段时间里,是相得益彰的,确确实实环境保护在加强、环境质量在改善,同时,经济发展没有受到影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日前表示,现在还有一大批的传统产业,但这些传统产业已不再是过去的传统企业了,而是结合了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在体制机制、产品和研发方面都进行了脱胎换骨改造的企业,转型升级速度大大加快,焕发了蓬勃的生机。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出现,传统产业的逐渐优化升级,意味着中国为经济发展创造的营商环境和对科技中小型企业发展环境的营造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这最终也将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参与防治环境污染,激发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