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打造创新型商会

作者: ■周振捷

    近年来,中山市异地商会蓬勃发展。他们汇聚着强大的经济力量,涉及全市各行各业,不断服务与推动中山经济发展。2004年,本土第一家异地商会——中山市温州商会成立,随着异地商会注册登记政策的放开,发展至2016年上半年,在中山注册成立的异地商会已超过50家。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会在抱团发展的同时,也在续写着关于“新中山人”的故事。
    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
    近两年各异地商会进一步建章立制、加强自身建设,工作重心从成立初期的联谊交流转移到服务会员、服务当地经济、参与社会善治、反哺家乡经济等方面,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商会,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获得了商会所在地及家乡党委政府的肯定。期间,多位商会会长围绕商会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组团发展等进行了探讨,并就总部经济企业税收归属问题、历史遗留土地问题、企业发展人才支撑等作了汇报。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丽娴肯定了各异地商协会在服务会员和企业发展、促进新老中山人融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她寄语全市各商协会完善机制激发活力,并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活力型”商会。
    引来五湖四海的创业者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各镇区特色经济慢慢腾飞,吸引全国各地的商人、创业者前来“掘金”。2000年后,这一群体越发庞大,他们寻求一个平台,凝聚乡亲,抱团发展。最先有触觉的是浙江温州人,他们素来有抱团发展的传统,在外打拼希望能有自己的组织,通过组织加强和当地政府的沟通,获取资源,拿到项目。渐渐地,乡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乡会不断出现。
    2009年10月,《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异地商会登记管理的暂行办法》出台,从当年12月1日起,各地级以上市相关企业可申请成立地市级异地商会。翌年,中山5个异地商会相继成立。而到了2012年7月,广东省又实施《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对社会组织全面“松绑”,趁此东风,中山市异地商会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得以不断增加和扩大。
    发展依靠自身亦需要引导
    中山市赣州商会会长赖由美认为,每个企业经营者都有诉求,有些加入商会是为了认识更多的老乡,有些是为获得更多的商机,有些是想着在困难的时候商会可以帮助一把,有些是希望有平台参与商会活动等。一言以蔽之,商会要干的几件事,无非就是服务会员、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所以说,会长这个位置不好坐。不过,会员既然选自己当‘带头人’,那就要真的负起责任,群策群力,引导商会健康发展。”
    现阶段,中山市大部分异地商会购买了办公场所,有了固定的物业,还有不少异地商会成立了互助基金平台、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积极“造血”,用以自我发展及提供社会服务。
    促进新老中山人融合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山市外来创业、就业人员约120万,占中山常住人口中就业创业人员的50%以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山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对该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公共服务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中山社会治理带来不小的挑战。如何加快异地务工人员融入中山,加快新老中山人融合,已然成为当前中山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
    于此,近年来中山市大部分异地商会以成立“新中山人服务中心”为契机,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实现职能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服务对象从服务会员企业向服务会员企业和服务异地务工人员并重转变;追求目标从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转变。诸多举措,在破解城市二元结构的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管齐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8月上旬,中山市工商联(总商会)负责人在总结上半年工作及部署下半年工作时透露,将持续以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活力型组织为重心。事实上,这一思路也是镇区工商联(商会)、行业商协会、异地商会工作重点的体现。特别是对于会员众多、涉及面广异地商会而言,这一思路也为其今后发展定下了基调。
    今年上半年,中山市工商联顺利推进了高标准完成换届工作、配合举办中山市非公经济凤凰奖评选表彰活动、筹集1000万元成立“中潮爱心慈善基金”这“三件大事”。此外,市工商联还致力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服务手段及途径,加强对基层组织的指导、引导、服务;加强对外联络交流,积极参与扶贫、特色小镇建设、组团发展等工作。
    下半年,市工商联将继续在培训、扶贫等方面加大力度,巩固与各商协会、兄弟商会、会员企业的“亲”“清”关系。与此同时,履行好参政议政职能,重点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融入、行业商协会作用发挥、企业家精神弘扬等专题开展调查研究;推进优秀商会示范点和“四好商会”建设,建立异地商会健康发展促进专委会、青年企业家创业创新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