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30家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艾灸产业领衔中医药走向世界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周勇刚
众所周知,各国对中国中医药法律地位的不同界定,成为影响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最大困难。而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暨第十三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上,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晓刚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实施应首要依靠针灸推拿在当地立足并开创良好局面。”他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同。
本次大会在河南省南阳市举行,由中国中医药报社、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南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入探讨了中医药如何借“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跨出国门走向国际的课题。
深挖资源修好内功
资源禀赋是修炼内功的先决条件。我国有着十分丰厚的艾草资源,南阳和蕲春已形成我国两大艾草集散地,以此为基础,我国正努力打造艾草品牌,并推动行业标准出台。
就南阳而言,那里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处于南北自然地理分界带,艾草资源丰富。在丘陵坡地广阔的桐柏、南召等县区,野生艾草年产总量1.5-2亿吨,每年采收加工近10万吨;卧龙、宛城等地还大面积种植艾草,成为当地一项特色产业。艾草注册种植户260余家,种植艾草6万余亩,加工企业近千家,电商达3000余家,遍布全国各地,艾制品生产和加工量占全国70%以上。
南阳已经形成艾草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使用及产品研发的完整产业链。而作为当地特色物产的宛艾产值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8年宛艾产业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200亿元的经济增长。仅南阳研发的传统艾条系列产品就已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16亿元。
另一艾草集散地蕲春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见诸于蕲春的就有700多种。蕲春境内蕲艾面积现有16万亩,蕲艾产品达18个系列580个品种。蕲艾已挺进欧洲市场,又与美国牵手合作,产品畅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等20余个国家。今年5月那里还举行了首届世界艾草产业大会。
为了加快推动行业标准出台,世界艾草产业大会组委会今年还启动了“寻找中国最美的艾草”公益万里行活动,并同时拉开了“中国艾草地图”绘制的序幕。该地图数据计划每年更新一次,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完整勾绘出中国绝大部分艾草坐标和生长地,为将来制定艾条行业标准提供权威依据,还将全景向国外同行展示中国艾草产业的发展进程和规划,
“草中钻石”沐春风走向世界
据统计,目前我国艾灸产业的规模超过百亿元,已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的艾灸产业正逐渐成为全球医疗保健市场的宠儿。随着全球包括“一带一路”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际社会对老年疾病治疗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为毒副作用较小、以天然艾草为主要成分、治疗慢病效果佳的中医艾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在当地也渐渐兴起了艾灸养生热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泰国等,有中医药或是传统医药的使用历史,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由于饮食结构的原因,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等病症在“一带一路”国家居民当中比较普遍,而艾灸治疗此类疾病见效快、疗效好,因此备受居民青睐。
“我们不仅要传播中医药文化,而且要让更多的中国艾制品企业走出去。”谈及中国艾灸产业在海外的发展前景,世界中联艾灸保健推广委员会会长纪凯表示,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艾灸治疗,为了进一步提升艾灸在国外的认知度,拓展艾灸产业在海外的市场,明年除了将继续举办国际灸法大会以及世界艾草产业大会外,还将在国外举办世界艾灸大会,让更多的海外机构和专业人士参与进来,推动艾灸学术发展,增强中国艾灸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纪凯表示,闪耀着希望之光的小小艾草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一张金色名片,正变身为璀璨的“草中钻石”,沐浴着中医药“一带一路”倡议的春风走向全球,吸引更多的海外中医药学者、机构以及协会来到中国,让他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艾灸这一中国古老的传统中医技术,亲身体验中国艾灸文化,并搭建起艾草制品的国际贸易平台。
到2020年,中医药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让沿线民众广泛认可中医药医疗与养生保健的价值,更多国家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让中医药与沿线合作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另据统计,迄今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组织签署了86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开展“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