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华坚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也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将中国的经验带到非洲去,不仅为华坚带来丰厚的效益,也为当地社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一带一路”的发展为中国的很多优势产业走到国外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化中,华坚既受益于当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优势,又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
提到在埃塞俄比亚建厂的情况时,张华荣说,当地人有了工作,就有不错的收入,很多以前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刷牙、洗澡、别随地吐口水的当地员工,现在买房子、结婚、生孩子了;围绕着华坚制鞋厂,一个小城镇正在形成。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到了今天形成了很多优势产能,将中国的产能优势与埃塞俄比亚的生产要素优势结合起来,同时解决当地就业。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互利、共赢的宝贵之处。
将中国的经验带到非洲去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国过去以引进来为主,现在走向了高水平的引进来和大规模的走出去并重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华坚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也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将中国的经验带到非洲去,这不仅为华坚带来丰厚的效益,也为当地社会带来很好的发展契机。
当前有一个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潮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实际上是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正是因为这样才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有丰富的经验,政府跟政府之间建立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如前段时间中国的海关就派了10个人到埃塞去。
5年前埃塞到处塞车,到处堵路,现在有高速公路、轻轨,整个的成本就降低了。中国的很多金融单位、建设单位付出了很多,因为他们为埃塞建设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为“一带一路”企业的发展,为优势产业国际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投资建设埃塞-中国国际轻工业城
埃塞俄比亚过去都是靠农业,没有大型制造,他们需要外汇,解决就业,社会也需要发展。借“一带一路”倡议东风,华坚投资超过5000万美金在埃塞俄比亚设厂,解决埃塞俄比亚6000人就业,将工业文明带到了埃塞俄比亚。总投资10亿美元的“埃塞-中国(广东)华坚国际轻工业城”也将于2020年建设完成,预计每年可为埃塞创汇20亿美元,提供3万至5万个就业机会。轻工业城不仅承接埃塞华坚鞋厂自身扩大生产的部分,同时也主动承接国内纺织服装、鞋帽、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将中国面向欧美出口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埃塞俄比亚。
埃塞对外投资允许发展纺织服装、皮革和皮革制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美国以及欧盟等国家对埃塞织品、鞋类、行李、手包等产业实行免税政策,广东省在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大量产能需要转移。远去在出口加工制造业在选择上可以以鞋类为主导,引进服装、箱包、农副产品等加工产业。
张华荣说,紧抓“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依托亚吉铁路、博莱国际机场等区域基础设施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发挥亚的斯亚巴市在非洲的政治首都、经济窗口和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发挥区域辐射能力,大力发展鞋业、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加工制造业,切实推进非洲工业化进程,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产能合作平台。
华坚国际轻工业城区道路、电力、污水处理等核心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由埃塞政府按照ppp模式,中资企业积极参与,以增加埃塞政府的参与度,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也减少企业投资风险。
坚持“融合发展,互利共赢”
“华坚是以平等的姿态和分享的心态走进非洲大陆的。”张华荣说,华坚在进驻埃塞之初,就加强了对中方员工的培训教育,让他们自觉遵守当地的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鼓励学习当地文化和语言,与当地人交朋友,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争当中埃友谊的使者。
改善当地生活环境,稳定境外员工,加强对埃塞员工的培训,实现人才本土化,更促进了华坚与当地的大融合。充分尊重和照顾东道国的意愿和合理关切,尽可能将自身利益和东道国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东道国和当地人民在合作中真正受益,实现共同发展。
张华荣说,华坚不仅要自己赚钱,也帮助当地国共同成长,解决更多的就业,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变得更有价值。过去的5年,华坚已培养了近400名埃塞俄比亚藉干部,为他们带去了工作机会和工作理念,他们很期待在华坚成长。接下来,华坚将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在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解决更多的人就业,同时,还要带着自主品牌走向“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