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产业扶贫和技能扶贫并驾齐驱
慈善公益事业铸就其品牌另一封面
作者:
■见习记者徐徜徉
"我也穷过,知道贫困是怎么一回事。碧桂园集团会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号召,继续精准帮扶贫困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在2016年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活动座谈会上,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曾这样表态。
碧桂园集团成立25年来,在谋求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坚守其核心价值观:做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阳光企业。集团专门设立社会责任部,将产业扶贫与人才培训、整村推进、转移就业、驻村帮扶等有机结合,形成长效扶贫机制,并持续强化定点扶贫开发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扶贫,精准"滴灌"
在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村民林惠庄一家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
56岁的林惠庄一家,曾是桥陈村因病致贫的家庭之一。她的丈夫患有肠癌,长期行动不便,今年初因病情加重,无法救治而死亡;儿子陈树豪患有疝气,无法长时间工作;家中有两个孙女和一个孙子,均为学龄前儿童;儿媳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只能兼做一些手工。林惠庄告诉记者,他们一家的经济来源靠微薄的手工收入,2015年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671元,而此前因为丈夫患病,医疗费高达20万元,家庭为此还欠下10万元债务。
"所幸的是,帮扶单位驻村后,给我们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善。"林惠庄说。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帮扶单位及驻村干部的引导和鼓励下,他们一家积极参与蛋鸡饲养帮扶产业,家庭收入因此有了很大改观,加上村集体发展光伏产业分红,每月收入可增加2000元以上。
林惠庄的成功脱贫,正是得益于碧桂园在桥陈开展的"新农村示范村"产业帮扶项目。为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号召,充分发扬"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的企业文化精神,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投入2000万元在汕头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其中1000万元就是用于打造"桥陈碧桂园新农村示范村"项目。
据了解,桥陈村总人口1350人,245户,劳动力450人,贫困户35户,150人。全村耕地面积310亩,水池、溪渠面积110亩,原属平原湿地农田水稻高产区,经济作物主要有桑叶、马蹄等。针对这一客观现实,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结合帮扶单位自身科研优势,投入资金发展农业帮扶。目前,该项目首期已投入资金300万元,重点发展村集体经济与旧村改造;已成立万只蛋鸡生产农场,解决22户贫困户产业发展难题,并投入部分资金支持村合作社发展。2017年9月,走地鸡初生蛋、优质大米、功能米等产品已全线上市,预计每户平均增收约2万元/年。
除此之外,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还携手汕头市农业局、农科所、中国人保财险汕头分公司等挂钩帮扶单位共同推动"三改造"项目,其中包括旧村改造、危房改造和环境改造,以此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力把桥陈村打造成为湿地生态和农业观光型的美丽乡村。
技能扶贫,授之以渔
早在1997年初,事业刚刚小有所成的杨国强,就走进了位于广州的《羊城晚报》社,称愿意捐资100万元设立一个"大学生助学基金"。多年来,杨国强曾多次公开表示:"一路创业走来,我深深懂得知识的重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碧桂园在教育和技能扶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02年,杨国强联合顺德一批民营企业家,捐资2.6亿创办了纯慈善、全免费的全日制寄宿中学--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2013年,杨国强又出资4.5亿元创办了全国唯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所有入读学生不仅免除一切费用,还发放日常生活补贴。据了解,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尝试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旨在培养真正实干、能干的技术人才。
截至目前,已有1458名贫困学子在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汲取到了知识的甘甜,来自韶关市乳源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马世云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父亲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家庭的收入重担全部落在了外出打工的母亲一人身上。所幸的是,学费全免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圆了马世云的大学梦,为这个贫苦的家庭点亮了希望。"三年之后,我就能撑起这个家了,等学了一技之长,有了工作,就能让你们过上比较快乐的生活了。"拿到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马世云满怀希望地对父亲说。
碧桂园所构造的教育扶贫生态圈,正显露着巨大的积极效应。"我希望,所有行业、所有岗位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那些被贫穷困扰的年轻有志者,碧桂园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为他们打开成才的大门。"杨国强表示。
在广西省田阳县坡洪镇,碧桂园投资约2500万元试点实施了技能提升培训精准扶贫项目,该计划将持续5年。2017年3月9日,技能提升项目正式开班授课,截至8月末共办班32期,有3683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88人。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根据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实行"送教下乡",把课堂搬到村民的家门口,在综合企业用工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按照"订单模式"开展包括家政服务员、高级育婴师(月嫂)、养老护理员、电工、办公软件等在内的多项课程。目前,已有2227人通过考试拿到职业资格证书,702人实现了推荐就业,月工资在2000元-4500元不等。其中,"田阳育婴师"、"田阳护理员"等已成为田阳县的一张张"新名片"。
公益扶贫,脚步不停
相比业绩与声名,碧桂园的公益慈善事业却一直在低调中前行,并深深融入集团的品牌沉淀之中。从1997年第一笔大额捐助算起,碧桂园集团及创始人杨国强在教育、扶贫、赈灾、医疗等各项公益事业捐款已超过32亿元。
2013年,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及副主席杨惠妍发起设立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随着"梦想碧桂园·百城公益行"、"1+1伴你同行"--1对1帮扶贫困群众公益慈善项目等活动的不断开展,对慈善公益事业的热爱,已铸就碧桂园品牌的另一个封面。
由碧桂园集团党委、工会和志愿者协会共同策划实施的"梦想碧桂园·百城公益行"活动,内容包括"关爱祖国花朵"、"寻找国华学子"和"圆你大学梦"三个系列,旨在对贫困地区儿童进行实际帮扶。目前,活动已走进了广东、广西、河南、安徽、江苏、福建、浙江等超过23个省份,覆盖全国超136座城市。2017年6月1日,"梦想碧桂园·百城公益行"活动在广西横县大茶希望小学启动。截至8月末,"梦想碧桂园·百城公益行"公益活动已总计为广西贫困地区的9所学校捐赠了近25万元物资。
"1+1伴你同行"--1对1帮扶贫困群众公益慈善项目自实施以来,也已在全国17个省共计举办了超过50场公益活动,平均每天超过1场。江中区域对阳江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莞深区域关爱老人活动、沪苏区域的"情系夕阳,益暖童心"公益行动、河南区域的"晨曦计划"助学项目、西北区域的"送爱心书包进大山小学"等活动,在全国各地传递着薪薪公益之火。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镇化住宅开发商之一,除了致力于产业报国之外,碧桂园及其创始人杨国强一直在探索,希望能为解决贫困问题贡献力量。
2016年10月,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杨国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事实上,自"中华慈善奖"设立至今,杨国强及碧桂园集团共获得7项"中华慈善奖",这在企业界实属罕见。
对于碧桂园在扶贫方面所做出的成绩,杨国强却只有11个字的低调回应:"平常事,平常心,尽公民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