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建设是普惠金融发展关键

中小微融资难涉及到企业商业模式竞争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等

作者: 【记者何翠云北京报道】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近日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以“能力改变世界”为主题,重点关注普惠金融发展的能力建设相关议题,并涵盖政策制定与监管能力、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教育、运用金融科技提升普惠金融能力等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表示,普惠金融有利于金融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能够降低风险,并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为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也有利于中国的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他认为,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节约时间、降低成本等,普惠金融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可以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他也强调,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能力建设。
    论坛期间《2017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正式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博士谈到,“国际上关于能力建设的文献大多集中于家庭的金融能力建设范围,比如金融教育和金融素养。中国的实践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家庭的能力建设还只是普惠金融基础层面的内容,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建设可能更为重要。”
    据贝多广介绍,《2017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主题为“普惠金融能力建设”,分别关注“普惠金融需求方的能力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供应方的能力建设”、“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数字化时代的能力建设”、以及“普惠金融的社会影响力”。
    比如,弱势群体中的家庭大多对金融服务敬而远之,究其原因,更多地是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匮乏的问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是涉及到企业商业模式、竞争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等一系列要素,决非给一笔贷款就能做大做强那么简单。即使在金融范畴,普惠金融也不仅仅局限于小额贷款。中小微弱是由若干个细分市场组成的,有必要对每一个细分市场做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安排。
    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谈到,“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不应该是对立的,银行一直在应用新科技,而且普惠金融的概念提出来才12年,但是作为实质性的普惠金融的支持,中国的银行业一直在做。”
    刘晓春认为:小微企业是普惠金融的服务重点。它是数量非常庞大的一个群体,是市场经济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中国而言,小微企业解决了整个社会7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再就业的人员。同时,普惠金融还具有很强的正面扩大的社会效应。小微金融服务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的道路。普惠金融具有风险高、成本高、收益低的特性,更需要平衡好商业可持续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