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合同将成行业“新刚需”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郭钇杉

    电子合同已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是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电子合同在网贷、在线旅游、制造零售等行业已成为合规“标配”。
    “电子合同将成为未来商业活动的一项基础设施,为商业的有序进行提供契约保障。”“法大大”创始人兼CEO黄翔,在今天下午由“法大大”主办、中国政法大学电子证据研究中心协办的“2017年电子合同高峰论坛暨中国首部电子合同调研报告研讨会”上说。
    据悉,自2017年以来,携程、阿里巴巴、统一等大型企业开始对接电子合同平台,为企业信息化转型助力。
    然而,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已在许多法院审判、仲裁案件中被认可,但就目前中国的整体市场接受度而言,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工信部赛迪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赛迪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刘权表示,使用习惯和传统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技术的不断升级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像区块链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电子合同的防篡改,在证据的固化、存证上提供更强的保障。
    日前,中国首部《电子合同法律应用与发展调研报告》(下简称《报告》)发布。作为中国第一部获批出版的专业级电子合同调研成果,《报告》有效填补了中国在电子合同研究领域的空白,并为电子合同在国内大规模落地应用提供了客观、系统、可行的多样化建议。
    据悉,该《报告》由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志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立梅担任主编,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法律法规,并结合应用案例的充分调研,清晰揭示了电子合同应用及发展的情况。
    王立梅表示,中国电子合同发展起步晚,但起点高,电子合同应用方兴未艾。但同时,这个领域一直技术靠前,法律滞后,与电子合同相关的法律、政策、研究依然比较匮乏,行业标准更是处于空白状态,司法机构、学术机构、平台服务商都在摸索中前行。
    黄翔认为,互联网场景下的契约生态不仅需要政策的推动支持,也需要更多科技的支撑参与。以电子合同为例,远程身份认证、云存储等技术的不断完善、企业在“互联网+”转型中对低成本、高效率、易管理的合同解决方案需求,以及从政策层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草案)》对电子合同的重点提及,都将刺激未来几年市场对电子合同这一最新法律科技解决方案的大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