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与传统得以相对均衡的博弈

作者: ■郑荣华

    近日世界工业巨头纷纷发布颠覆性转型的信号,奔驰、沃尔沃以及福特等国际汽车巨头先后发布消息停产燃油汽车,全面转向智能化电动车。德国、美国、中国等国家政府也明确了未来几年将全面转向智能化工业时代。这意味着多少行业要从此消失,多少工人要从此失业。这些变革似乎有些突然,对于中国传统企业来说更是措手不及。中国传统企业在本来基础就薄弱的情况下,如何面对当今世界经济与技术的双重颠覆性变革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是必然的,是可以预期的。但是,当前世界各国为了抢占4.0工业的主导地位,加剧了空前的技术与经济竞赛,从而也催生了智能化时代的提前且仓促到来。对于传统产业来讲,可能在未来的十年中将会被反复磨砺与不断颠覆,因为传统产业一方面要面对智能化时代的变革,另一方面还要面对非线性产业的冲击。
    首先从智能化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要想转型就必须面对三大要素:一是人才要素,当前由于企业利差关系“人才垄断”现象较为严重,要想从大集团中分流人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二是资金要素,智能化产业对科技依赖较高,如果要从研发开始抢占竞争地位就必须投入巨额的研发资金,而对于传统企业来讲,受金融市场的冷落与效益低下的影响,投入充足的研发经费显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三是政策要素,当前世界智能化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政策的变化趋于频繁,传统产业转型要想踩准政策的点走注定是非常艰辛的。
    其次从非线性产业的冲击来看,非线性产业无时不在吸吮着传统产业的血液,传统行业已经被逼上了无可退缩的道路。无论是资本市场的偏向,还是生产的成本,以及产品流通的利润,传统产业都面临从“层层盘剥”到“一次性收割”的厄运。如果说“层层盘剥”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那么“一次性收割”只能助推寡头垄断与产业结构失衡。所谓的非线性行业一般都集中在互联网、金融资本等领域。多年来受地方政府对非线性产业的推崇与政策鼓励,很多传统产业也纷纷转型进入非线性产业掏金,由于法制的滞后与不健全,非线性产业对线性产业(传统行业)出现了肆意践踏现象,因此给产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了众多困难。那么,在非线性产业的围攻与智能化工业时代的迎击下,传统产业的企业决策者如果认为转型只是传统意义的技术与产品改造,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阶段传统产业只有通过深刻的变革才能走上转型的道路,温和地观望与盲目地投机无疑等同于慢性自杀。
    今天,我们面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一场突如其来的产业变革,我们是否就认为人类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与颠覆性的价值体系呢?当然不是,经济与技术是承担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而社会形态与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文明与法制民主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惊叹经济高速发展与技术革命的同时,不能割裂法制建设及传统产业对社会的效用价值。新的技术是对传统产业的补充,而不是消灭,因为传统行业是解决民生与就业的基础。我们之所以说传统产业的存在非常重要是基于三点:一是没有传统行业的贡献,我们的经济就会出现贸易逆差,产业衰退将影响国家数十年的发展,从而导致国家整体经济的崩盘;二是没有传统行业的贡献,所有的产业链都失去发展的逻辑,供需关系失衡,结构配套失衡,最后连非线性行业以及智能化产业也将不复存在;三是没有传统行业的贡献,就没有生活与生产的物质基础,所有的财富就如空中楼阁,随着通胀不断加剧,最终一夜崩塌。因此,传统产业是非线性产业及智能化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是国家经济与市场的承载平台,反哺传统产业就是对实体经济的肯定,对人类生活的尊重。作为政府层面,除了通过财政制度的改革帮助传统产业走出困境外,还要引导传统行业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积极融入信息化改造的轨道上来。同时通过技术上门、资金扶助、教育培训、政策鼓励等综合手段提升传统行业的竞争力,让创新与传统得以相对均衡的博弈,不要让每一次颠覆都让市场洒满鲜红的血液。(作者为独立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