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

作者: ■李富永

    最近,北方港口5500卡动力煤价格已经突破720元/吨大关,早已突破了国家发改委划设的600元/吨的红色警戒线。市场正在密切关注国家发改委拟订的干预措施。
    作为诸多去产能产业之一,煤炭产业去产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谁管谁头疼。
    不仅因为人员安置工作浩繁,出难题的还有市场。别看是傻大黑粗的东西,你还真不能轻视它。你嫌它过剩,可是去产能刚刚开始,市场上马上就以涨价作为回应;你说无须顾虑暂时现象,继续去产能。可是目前去了两年多了,煤价越去越高,差不多翻了两番。
    为了管住煤炭供应和价格,国家发改委可是没少费心血。费到了什么程度?可以说到了恢复计划经济时代全国煤矿生产总调度的角色的程度。三天两头召集煤矿开会,一会儿限产,一会儿又要释放产能。有的煤矿释放慢,还要派员前往督战。
    根据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以动力煤价格为准,煤价分为绿色、蓝色、红色三个区间,绿色区域是500元/吨-570元/吨;蓝色区域570元/吨-600元/吨,以及470元/吨-500元/吨;红色区域是600元/吨以上、以及470元/吨以下。文件规定,当动力煤价格位于绿色区域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不采取调控措施;当价格位于蓝色区域,重点加强市场监测,适时采取必要的引导措施;当价格位于红色区域,启动平抑煤炭价格异常波动的响应机制。
    表面看,既有红,又有绿,还有蓝色,可谓多梯级配置,大纵深布局,似乎进退有据。但实际上,今年的绿色区域,已经是默认了去年以来的“煤超疯”,也就是说,去年的红,已经被“招安”成今年的绿;至于红,只有涨没有跌,重回470元/吨以下犹如痴人说梦。
    平抑煤炭价格异常波动,意味着再度释放煤矿产能。再度释放的产能,如果不是原来关闭的,那当然最好不过;但即便是优质产能,也不是立马就能释放奔涌的浪潮。现在的情况是,弦被发改委绷得很紧。
    尤其是眼下,又有“红色”警报响了。5500卡动力煤价格已经突破720元/吨大关不仅达到了年内最高位,而且早已突破了600元/吨的红色警戒线。但目前还没有听到国家发改委有什么对策,不知道国家发改委手里还储备多少“弹药”。
    要说“弹药”嘛,也不是没有,比如开放进口。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煤根本就卖不出去,正眼巴巴地企求中国下定单,压价他们也乐意。只是这样一来,雾霾又产生了。
    按下葫芦浮起瓢。这就是煤炭去产能的现状。但政府要是不管,那就更是一盘散沙,鱼龙混杂。怎么办?困局果真无解吗?
    其实,目前的煤炭产业去产能,着眼点局限在行业之内,主要目的是汰劣存优,为国内优质产能扫清市场。限制进口也是这个考量。在保煤矿与保环境的选择中,目前的政策依然倾向于后者。但由于缺乏消费端去需求的配套,需求始终居高不下,去年预计为39亿吨,同比下降幅度只有1.5%。于是就陷入扬汤止沸的困局。消费端去需求,对去产能有釜底抽薪之效。这个道理很简单,只是牵涉到经济利益关系进展缓慢。
    据《证券日报》报道,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特急文件,要求煤电机组全年发电量力争减少150亿千瓦时,调整耗煤产业结构,对未按期完成淘汰减煤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暂停该地区耗煤项目的环评和审批。但也有报道说,江苏现在着急,是因为上半年未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总之,在减煤方面,地方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要。中央再急、地方不急的话就很难办。地方政府中,市政府比省政府更关键。因为发电等大型煤炭燃烧活动,往往是以城市为中心和目标分布和布局的,而其造成的污染,也是城市首当其冲。所以如果每个城市都很积极,则局面能很大改观。最近,河南省焦作市就率先行动,对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实行限产。
    其次,与“煤改电”相比,“煤改气”更重要。由于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来源中占绝对比例,至少在六成以上,用电等于用煤;但用天然气代替燃煤则没有这个弊端。表面看,天然气比煤炭贵一些,其实是对燃煤征收污染排放治理税费缺乏认知的缘故。事实上,一旦燃煤企业支付环境治理成本,燃煤未必廉价,或者价格优势还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