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宝起:勇于挑战世界难题的数学人生

作者: ■本报记者周太友
    何宝起老先生酷爱数学,谈起破解数学难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兴致与艰辛历程,依然激情满怀。他于临近退休前完成了一部"应用数学"创新式著作--《新因素分析法》,获得了专家的肯定,退休后,何老先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数学的研究中,完成了"纯粹数学"著作--《基原素数论》和《古题今释》,可谓"工程巨大",精神可嘉
    虽然何宝起老先生今年83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起他毕生热爱的数学,尤其是对破解数学难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兴致与艰辛历程,依然激情满怀。
    何宝起先生自幼酷爱数学,善于思考数学题。应征入伍到海军旅顺基地,在五、六十年代兼任数学教员期间,除精研中等数学教材,还学习了高等代数、微积分等教程,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由部队转业到大连农业银行后,对业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勇于钻研解决(如在“多栏式记账法”和“疑难的计算技术问题”等),在临近退休之前完成了一部“应用数学”创新式著作——《新因素分析法》,获得了专家的肯定。退休后,何老先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数学的研究中,完成了“纯粹数学”著作——《基原素数论》和《古题今释》。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992年何宝起在大连市农业银行研究经济分析活动中,对经济指标进行因素分析时,发现历代使用的方法——《连环替代法》有严重缺陷:方法繁琐,特别是“某个因素先后替代的顺序不同而计算的结果不同,产生多组不同解”。他应用微分法的理论推导出整套对6类“指标与因素的关系式”进行因素影响程度分析的“解值公式”,囊括了对各类81种“指标与直接影响因素关系式”和58种“指标与间接影响因素关系式”的解值方式。
    1994年何宝起出版了第一部应用数学著作《新因素分析法》——即指某项经济指标的变动,同时受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变动所影响,分析具各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以便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东北财经大学欧阳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成本研究会副会长)在鉴定书中写道:本书是以经济分析中的重大课题——因素分析法作为研究对象专题性研究著作,作者撰写此书是一项开创性地探索工作,深化与开拓了《经济分析》科学。本书结构严谨,是一部很有特色、学术水平较高的著作。
    辽宁大学王利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理事、辽宁省会计师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在鉴定书中写道:《因素分析法》一书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将微分法应用经济分析,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科学性强,公式应用方便,实用性强,本书观点正确,计算准确,结构严谨,文字流畅,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是一部成功之作。为破解“猜想”倾注全部精力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转载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但在证明之前只能称为猜想。歌德巴赫自就写信请教瑞士大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作出证明。欧拉一直到死也没有完成。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试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数学界有一种说法: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歌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
    1973年,中国年青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一经《人民日报》转载,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现在,离开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但这是最难的一步。且看明珠归谁之手吧”!激励了不少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踏上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艰辛之路。何宝起就是其中之一。
    何宝起1998年2月出版了纯粹数学著作《及元素数论》。何老先生说:“书中应用我创立的”筛线坐标法“,揭示了素数分布的规律性,详细证明了包括”孪生素数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在内的一系列数论问题,特别是对上述两个猜想的证明,既推得揭示其规律性的答案个数的”表达式“,又证得标志定理必然成立的”不等式“。我于1997年6月特别在辽宁省版权局进行了登记存档,以备考证。”
    然而,在随后的岁月里,何宝起的研究成果能否被认可,成为他的最大难题。
    认定成果之路更加艰难
    何宝起把《及元素数论》分别寄给了专业权威杂志和国内的一些著名数学家,但基本都没有结果。他就亲自进京到中科院技术部和相关杂志社,发现了很多“弊端”。比如,要在权威杂志上发表,必须要有两位数学界的权威人士推荐,而我根本找不到权威人士推荐!何宝起向科技部长、中科院院长等多个部门领导写信发出《新世纪的呐喊》。
    国家科技部在给何老先生的复函中表示:您来信中反映的北京一些报刊杂志对数学内容的文稿(特别是数论方面的)“不收、不看、不登”,“专家不看,刊物不登”的现象,经我们向有关专家和《数学学报》、《数学进展》、《系统科学与数学》等主要数学期刊调查了解,您反映的问题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
    对于何宝起提出“科技部要设置区别于各部门的体现国家级鉴定的出版部门和审查机关,规范专家行为,实现真正的平等竞争”的建议。科技部复函表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已注意到这一方面的问题,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技评价机构和机制,完善评议意见的反馈机制和申诉制度,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公开发表和充分讨论,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腐败,正确引导和规范科技活动和学术竞争行为,公平对待“非共识”和“小人物”的学术观点。
    复函中还提到“对于您来信中谈到你所著的《基原素数论》中”科学的解答“了”哥德巴赫猜想“等一系列数学问题,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特别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和证明,应先由国内和国际同时进评价,然后在相应的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以便使正确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最终能够得到公认。您的论文尚未在数学领域公认的权威杂志上发表,数学界的有关专家也尚未明确地作出正面评价,因此被行业内认可尚需有一个过程。”
    对此,何宝起认为,这是一个难于逾越的屏障。
    唯一让何宝起欣慰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一位王教授给他的回信。何宝起认为,王教授在回信中有三句话应予说明。第一句:“我请了一位研究数论的同志看了看,他认为你的书意义不大”,这句话的意思是,数学界的人都清楚,重要的数学论文,只有在权威的《数学杂志》上发表,才能被公认,在书上发表,一般不能被公认;第二句:“既然你这么容易就摘走了皇冠‘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只字不提呢?”何宝起说,我在书中没有提及“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名称,而是只提及“任一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这一命题。王教授的“你这么容易就摘走了皇冠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表明他看了我的书,肯定了我破解、证明命题(1+1)所用的新方法(因为方法对头,证明起来就相对容易);第三句:“我请的那位专家不愿踏进是非之地。”原因就是由于中科院数学所的专家们一再说:民间数学爱好者“他们没有工具,骑着自行车是上不了月球的”,“别让他们做无用功了”,“重申既有态度,批评‘乱猜’现象”等,所以其他专家、教授如发现了业余人士破解了“猜想”,也是不敢正面表态“肯定”的。
    年过八旬矢志不改成
    2014年,何宝起80岁时出版了纯粹数学新书中英文对照版《古题今释》,对四个古问题(包括四色猜想、孪生素数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和等分任意角猜想)进行了分析证明。何老先生认为,都得到客观的最新答案。
    何宝起将《古题今释》寄给了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图书馆,得到了高度评价。何老先生介绍说,北京大学图书馆找了几位专家看了此书,认为很有价值,将提供专家学者研究使用。
    80岁高龄了,还研著新书《古题今释》,并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可谓“工程巨大”,精神可嘉。虽然何老先生破解世界难题的成果至今难以被认可,但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给全世界的数学界人士带来启迪与借鉴。